癌癥治療新動向
抗體治療
由于抗體技術的發(fā)展,,至今全球已報道的抗體有10多萬種,其中基因工程抗體有1000多種,,人源化抗體200多種,。目前國際上已有500多種抗體用于癌癥診斷與治療,F(xiàn)DA至今已批準18個抗體上市,,其中8個是用于腫瘤治療的靶向抗體,。單克隆抗體之所以頗受青睞,是由于單克隆抗體具有以下難以比擬的技術優(yōu)勢:比傳統(tǒng)生物藥物產(chǎn)品開發(fā)過程更快捷,,疾病治療的靶點特異性高,,副作用低,患者治療依從性好,,具有攜帶各種“武器”到達靶目標的能力(包括藥物,、放射性物質、毒素)及誘導針對疾病的免疫反應的能力,。
抗體技術的發(fā)展使抗體治療腫瘤在近幾年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治療淋巴瘤的抗體Rituxan已治療了30多萬例病人,單藥治療總反應率為50%,,該藥用于一線治療總反應率為60%-75%,,療效明顯好于二線治療,其療效與化療治療相同,,但幾乎無副作用,,聯(lián)合化療有效率高達80%以上;針對VEGF的抗體Avastin使晚期結腸癌患者的生存期平均延長了5個月,,F(xiàn)DA認為它幾乎對所有的晚期結腸癌患者都有幫助,,因此被批準為晚期結腸癌一線用藥。
穿膜蛋白治療
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雖然在細胞表型有區(qū)別,,但它們之間更大的區(qū)別在于細胞內(nèi)的信號轉導途徑的差異,,日前有多個小分子藥物通過抑制信號傳導的藥物如Sti571進入臨床治療,已成為腫瘤靶向藥物的主力軍,。
在過去15年中,,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多個可以穿入活細胞的小肽。用這些小肽攜帶外源物質進入細胞,,效率非常之高,。
應用穿膜肽可以產(chǎn)生三個方面靶向腫瘤的目的:1.對于腫瘤特異性激活信號轉導途徑的關鍵性轉錄因子進行失活突變,使其能與該關鍵性轉錄因子競爭結合但不產(chǎn)生轉錄活性,,通過穿膜肽與其融合,,從而關閉該信號轉導途徑。2.用穿膜肽導入腫瘤細胞已失活的轉錄因子,激活抑制腫瘤的生成,。3.利用腫瘤細胞特異性激活的一些蛋白酶,,通過其凋亡基因插入該酶的切割位點,因此只要有該酶存在,,就可以產(chǎn)生凋亡蛋白,,從而特異性殺死腫瘤細胞。
目前這些方法還處于初步實驗階段,,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如穿膜肽并非可以穿入所有細胞,其穿入機制也不明確,,誘發(fā)針對穿膜肽的免疫反應會干擾它在體內(nèi)的療效,。
靶向治療
某些細胞具有靶向腫瘤部位的特性,利用細胞這一特性,,攜帶病毒載體進行系統(tǒng)給藥治療,,與單純的病毒載體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勢:1.細胞比病毒的半衰期長,允許一些靶向錯誤的細胞有足夠長時間重新循環(huán)到靶組織中去,,2.細胞可能會粘附在血管,,但通常應當發(fā)展一些避免在缺乏特殊信號而被捕獲的機制,3.在循環(huán)中細胞不會被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所清除,,4.自體細胞不會被免疫細胞所吞噬,,5.細胞載體選擇性反應于腫瘤微環(huán)境及腫瘤細胞的信號,從而進入腫瘤內(nèi)部,。
近幾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有幾種細胞可以勝任這項特殊的“運輸”工作,包括一些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T細胞、NK細胞,、eosinophils,;異體腫瘤細胞,以及目前研究最熱的干細胞,如血管前體細胞,、間充質干細胞等,。這些腫瘤趨化細胞可以感應腫瘤微環(huán)境發(fā)出的信號,具有追蹤腫瘤,、傳遞基因的作用,。
在細胞靶向載體研究中,還需要更清楚地認識細胞是如何識別腫瘤信號的引導,,這方面研究深入,,必將會人工設計出更為特異及有效靶向腫瘤的細胞載體,它猶如將白細胞驅向炎癥部位,,從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腫瘤的生物導彈的作用,。
干細胞治療
腫瘤干細胞概念很早就有人提出,但直到最近幾年才真正受到重視,。腫瘤干細胞是指在腫瘤中含有少數(shù)具有無限增殖潛能的細胞,驅動腫瘤的形成和生長,。目前已在白血病、乳腺癌及腦膠質瘤中得到證實,。盡管它是否存在于所有腫瘤中仍有爭議,,最近在多種腫瘤細胞系中發(fā)現(xiàn)存在類似干細胞的少數(shù)細胞亞群,它們像正常干細胞一樣多處于細胞周期的靜止期,,不像大多數(shù)快速增殖的腫瘤細胞,,因此對常規(guī)放化療不敏感。由此,,可以推測很多腫瘤細胞中可能存在腫瘤干細胞,,雖然腫瘤干細胞在腫瘤中只占極少數(shù),但它極有可能是腫瘤發(fā)生,、耐藥,、復發(fā)及轉移的根源。由于不能徹底殺滅腫瘤干細胞,,仍存在3-4年后復發(fā)的幾率,。
因此,設計針對腫瘤干細胞的治療方案是非常重要,。如果在腫瘤局部能實現(xiàn)高濃度的治療性藥物,,利用穿膜肽可以將小肽穿入細胞質、甚至細胞核中,,通過專門設計的特異性抑制其信號活性的轉錄因子,,從而特異性殺滅腫瘤干細胞。
最近,,美國華裔科學家崔征和他的同事獲得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的許可,,將對人們的抗癌能力進行一番篩選。從抗癌能力特別強的人身上所提取的免疫細胞,在實施血型匹配后,,即可注入癌癥患者的體內(nèi),。
我們每個人都具有某種抗癌變的能力,它是通過能識別和殺死腫瘤細胞的所謂NK免疫細胞來實現(xiàn)的,。盡管這些細胞的影響范圍至今尚不明確,,但崔征等人已發(fā)現(xiàn):龐大得多的免疫細胞群,,即所謂的粒性白細胞還能吞噬癌細胞,;至于這些細胞的療效,則是因人而異的,。
崔征曾對100多人進行血樣采集,,然后將血液中的粒性白細胞同宮頸癌細胞相混合。結果,,有一名志愿者的粒性白細胞在24小時內(nèi)“吃掉”97%的癌細胞,,而另一個健康人的粒性白細胞只“吃掉”約2%的癌細胞。從目前的實驗結果來看,,在超過50歲的人身上,,抗癌能力的平均值比較低,癌癥患者的這個值就更低了,。當人們承受精神壓力和處于某些季節(jié)時,,這個平均值也會有所下降。“從11月到來年4月間的整個冬季,,似乎誰也不具備任何抗癌變的能力,。”崔征博士聲稱。這一初步研究成果,,是他在英國劍橋大學今年9月舉行的抗衰老會議上公布的,。
初步的研究證據(jù)表明:抗癌能力在人際之間的轉移是切實可行的。目前已有研究人員從捐獻者身上提取粒性白細胞,,將它們用于那些免疫系統(tǒng)因例如化療而變得脆弱不堪的人,,其療效尚在觀察之中。去年,,崔征也從抗癌能力特別強的小鼠身上提取出粒性白細胞,,將它們注射到已患癌癥的小鼠體內(nèi),結果病鼠的腫瘤開始逐漸縮小,,在幾周內(nèi)完全消失,,由此成功地治愈了一批患不同癌癥的小鼠。
崔征希望,,明年夏季開始在美國進行臨床試驗,。屆時,粒性白細胞的潛在捐獻者,其免疫系統(tǒng)可望達到最佳狀態(tài),。
“將提取自一個人的抗癌免疫細胞用于另一人,,這種觀念在當前已成為熱議的話題。”倫敦圣巴塞洛繆癌癥研究中心的癌癥免疫學家約翰·格里本說,。但他又指出,,要將這種治療法應用于人體,則必須十分謹慎,,因為“如果使用活的細胞,,那就存在一種理論上的風險:誘發(fā)移植物危及宿主的疾病,它可能是致命的,。”這正是免疫系統(tǒng)遭到破壞的病人所面臨的一個特殊問題,,移植的細胞會在那里增殖擴散而取代宿主的免疫系統(tǒng),最終摧毀骨髓中的細胞,。崔征表示,,將同F(xiàn)DA合作,以期將這種風險減小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