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cience雜志上,,MacKinnon和同事們最近發(fā)表了兩篇文章,,是關于Shake家族的哺乳動物電壓依賴性K+ 通道(voltage-dependent K+ (Kv) channel)的結構,。Kv離子通道根據(jù)膜電壓來調控K+的穿膜過程,。之前我們對于K+通道的結構信息主要來自于對原核生物離子通道的研究,,因為原核生物較容易高表達離子通道相關基因,。進一步地,,這些最新文章則研究了大鼠腦中Kv1.2離子通道及其β2亞基的晶體結構(β亞基可以在體內(nèi)調控哺乳動物Kv離子通道的活性),,分辨率可達2.9-Å。
這個四倍性復合物(由四個相同結構對稱地組成),,具體的結構如下:穿膜區(qū)域,,包括通道的孔和四個電壓感應器(voltage sensor);一個膜內(nèi)(T1)結構域,,由四個Kv1.2亞基的N末端構成,;四個β2亞基,結合到T1結構域上,。該離子通道的孔看起來似乎開口著,,有些類似于原核生物K+通道,但有一個重要區(qū)別就是:Kv1.2離子通道內(nèi)螺旋的曲率(curvature)是由保守的Pro-X-Pro序列引起的,,而原核生物K+通道的曲率則是因為一個Gly氨基酸殘基而引起的,。離子通道的孔與細胞質由很大的側入口(side portal)相連。這個側入口所處的位置是在孔和T1結構域之間,。從T1結構域和β亞基的N末端所處的位置和特性,,以及側入口的靜電學特性(electrostatic properties)來看,這些末端很可能是不被激活的肽鏈,僅僅作為堵塞側入口的“塞子”,。這個結構表明了β亞基是怎樣通過其他的方式來調控離子通道的功能,。最后,因為電壓感應器看起來是在蛋白質天然構型的內(nèi)部,,這就為下面一個問題提供了一個相對簡單的答案:膜電壓是如何影響已經(jīng)敞開的離子通道的關閉或是開放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Long, S. B. et al. Crystal structure of a mammalian voltage-dependent Shaker family K+ channel. Science 7 July 2005 (10.1126/science.1116269)
Long, S. B. et al. Voltage sensor of Kv1.2: structural basis of 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Science 7 July 2005 (10.1126/science.111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