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科學》雜志評出的今年十大科學進展中,有關“人類基因組差異”的研究被列為年度最重要的科學進展,。
所謂“人類基因組差異”,,研究的不是DNA(脫氧核糖核酸)上有遺傳意義的片斷——基因,,而是DNA的基本組成單元——單核苷酸之間的堿基差別,即所謂的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
《科學》雜志負責評選工作的編輯羅伯特·孔茨說:“多年來,,我們一直談人與人如何相像,甚至人與猿如何地類似,。2007年的幾項前沿研究則使我們第一次了解到,,人與人的DNA之間也存在很大不同。”
孔茨說,,這是一個概念性認知上的飛躍,,將會對從醫(yī)生治病到我們看待自己以及保護個人隱私等很多事件產生影響。
今年,,有十多個研究項目采用了全基因組關聯(lián)分析方法研究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這種分析方法是通過比較病人和健康者的DNA,來確定哪些微小差異會帶來疾病風險,。
《科學》雜志說,,這種分析方法使人們對許多疾病有了新認識。在此基礎上,,科學家找到了與心房顫動,、自體免疫性疾病、躁狂抑郁癥,、乳腺癌,、結腸癌、1型和2型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多發(fā)性硬化癥以及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疾病相關的基因,。
DNA雙螺旋結構發(fā)現(xiàn)者之一的詹姆斯·沃森成為世界上首個擁有這種圖譜的人,。然而,這種測序的費用介于30萬美元至100萬美元之間,,對多數人來說還是太貴了,。
不過,隨著技術進步,,測序成本有望在不久的將來大大降低,。當這一天到來時,許多人將會擁有自己的個體基因組圖譜,,這將使他們知道自己容易罹患哪些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