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南黎族的遺傳結構,就像是東亞大陸居民祖先遺傳結構的活化石,。記者昨天獲悉,隔離于東亞大陸的海南島原住民父系遺傳結構已被完全破譯,,破譯結果表明:現(xiàn)代人進入東亞至少有兩條通道,,一條是海南黎族所在的越南—廣東線,另一條則是緬甸—云南線,。海南醫(yī)學院和復旦大學現(xiàn)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聯(lián)合完成的科研成果——《隔離于東亞入口處的海南原住民父系遺傳結構》,,將發(fā)表于本月13日出版的世界頂尖學術雜志系列《科學公共文庫(綜合)》。
Y染色體“泄密”
據(jù)悉,,課題組采集了海南原住黎族各個支系和仡隆人的樣本,,通過Y染色體研究分析父系遺傳結構,,發(fā)現(xiàn)他們能夠代表最早沿著沿海路線進入東亞的一支現(xiàn)代人。課題組發(fā)現(xiàn),,漢族普遍的O3型Y染色體,,在研究的海南樣本中幾乎不存在,而在大陸的其他南方民族群體中則非常常見,。這說明海南原住民基本隔離于漢族遺傳交流之外,,保留著他們最初進入東亞時的結構,是東亞現(xiàn)代人演化過程中的活化石,。
課題組還發(fā)現(xiàn),,海南黎族有將近2萬年歷史,海南原住民的結構對于東亞人群形成過程的研究至關重要,,也是各種東亞人類遺傳研究的有效對照樣本,。
據(jù)課題組成員李輝博士介紹,男性的Y染色體跟隨著父系系統(tǒng)一直遺傳下去,,很少發(fā)生變化,。Y染色體分成很多型號,國際上把Y染色體分成A—R各種型,,而每個型下面又都有各種亞型,,亞型下面還有若干小亞型。各種型Y染色體上突變的序列不同,,他們都是隨著人類群體的分化而陸續(xù)產(chǎn)生的,。每個男性的Y染色體都可以具體分析出屬于哪種類型,而且每個類型都有不同的來源,,因此父系遺傳的Y染色體的類型可以作為民族來源的最佳線索,。
調查發(fā)現(xiàn),在Y染色體類型分布方面,,漢族,、藏族、苗族等的主要類型都是O3型,。過去學術界研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所有東亞和東南亞邊界上的群體大都含有O3類型,而O3型的根源在東南亞,,但是一直無法知曉這一類型是通過什么路線進入東亞的,。而且也無法了解,這些O3型是原來就存在于這些南方的少數(shù)民族染色體中,,還是后來漢族移民與南方少數(shù)民族交流后帶來的,。
為基因治病提供依據(jù)
此次調查發(fā)現(xiàn),黎族這個在東亞和東南亞之間的民族,,并沒有受到過漢族的影響,,保留著最初的狀態(tài),,他們的Y染色體類型主要是O1和O2,因此他們就像東亞人群形成之初留下的一個活化石,。據(jù)李輝介紹,,人類遺傳學界普遍認為,東亞人群在體質上,、生理上與世界其他地區(qū)都差別很大,,了解這種遺傳性的差別是怎么形成的,在人類進化上意義重大,。黎族的遺傳結構就可以作為東亞人群演化中原來遺失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對東亞人群的醫(yī)學健康研究起到關鍵的作用。
他舉了個例子,,比如東亞人對酒精代謝的過程是最獨特的,。大部分東亞人群有一種特殊的乙醇降解基因突變類型,叫做ADH1B*2型,,它的功能比世界上其他人群的這個基因的普通型功能強很多倍,。在這個基因的代謝過程下游有一個乙醛降解基因。在東亞人群中也有很多人有一個特殊的乙醛降解基因突變型叫做ALDH2*2型,,這個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是沒有的,,而這個基因突變類型的功能比普通型又弱了很多倍。這兩個基因突變型的共存,,造成了東亞人群在酒精代謝過程中有害的乙醛在身體內(nèi)大量積累,,這可能與東亞人群高發(fā)的食道癌、胃癌,、肝癌等癌癥有關,。而這些基因突變都可以在黎族中找到中間的過渡類型,因此在黎族群體中研究東亞特殊基因與特殊疾病的關系是最有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