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一批科技工作者正在嘗試采取一種新的生物方式控制藍藻爆發(fā)。目前,,他們對富含藍藻的水體進行試驗結果表明,,此舉對控制藍藻爆發(fā)、潔凈水體有突出效果,。同時,,由于投入少,見效快,,此項技術有極大的推廣價值,。
藍藻是在富營養(yǎng)湖泊中快速生長,在水體表層大量聚集而形成的肉眼可見的藻類聚集現(xiàn)象。在高溫氣候條件下,,構成水華的藍藻群體大量滋生后又大量死亡,,分解時散發(fā)出難以忍受的惡臭、污染空氣,,同時大量消耗水中溶解的氧氣,,常造成大批魚類窒息死亡。水華中還含有一類名為微囊藻毒素的生物毒素,,是強致癌物質,。目前“藍藻水華”成為當前困擾中國水環(huán)境的一大難題。今年入夏以來,,中國污染最為嚴重的太湖,、巢湖、滇池等“三湖”相繼出現(xiàn)藍藻爆發(fā),,給當地民眾生產生活造成較大影響,。
控制藍藻爆發(fā),有效途徑在對污染水體的治理,。然而,,經過十余年的污染治理,“三湖”污染問題始終沒能達到有效解決,,情況甚至有進一步惡化趨勢,。在水體污染不能得到根治前,控制藍藻爆發(fā)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以往控制藍藻爆發(fā)大多采用物理及化學手段,。由于藍藻與水體分離技術瓶頸長期不能突破,致使物理打撈的工作事倍功半,,難以奏效,。而采取化學方式治理藍藻,一方面成本過高,,另一方面往往會對水體造成二次污染,,得不償失。
據專家介紹,,目前治理藍藻為何不見成效,,關鍵在于核心技術未能突破。他們研究的“藍藻分離技術”采用的技術原理是用一種生物制劑使藍藻與水徹底分離,。在被藍藻污染的水中使用藍藻剝離技術,,使藍藻迅速成絮狀聚集,使其全部上浮,,許多有害物質的微小顆粒附著在藍藻水花上隨其一起移動上浮,,然后再將絮狀藍藻分離出來,,分離的過程中,,把有害物質一并清除,。此項技術專利審請已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
目前,,試驗室的工作全部完成,。通過目測,處理前后的水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如“綠油漆”般藍藻水經過處理變得澄清,、透徹,,凝聚在一起的藍藻水花都漂浮在水的上方,水,、藻比例約為9:1,。處理后的水質經云南省檢測中心檢測,各項檢測指標的監(jiān)測結果是:PH值5.82,、溶解氧為3.98,、化學需氧量(COD)為498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為341,、氨氮(NH3--N)為2.72,、總磷為0.04、總氨為13.06,。各項指標明顯降低,。監(jiān)測結論為:藍藻治理已達標,處理后水質達標,,基本符合生活用水指標,,有的已符合飲用水的指標。
據開發(fā)研制此項技術的公司負責人稱,,該技術工藝流程簡便易行,,且成本低、周期短,,見效快,。藍藻剝離生物制劑每噸價格約為1500元,處理一噸藍藻水約需2000克,,每噸成本不超過6元(含其它費用),。如果在滇池建五個處理點,每小時可處理 200立方污染水,,還原195立方清水,,這樣循環(huán)往復,藍藻數量將快速減少,,最后達到徹底清除,。再和昆明市的環(huán)湖污水攔截治理工程相配合,,滇池恢復清澈見底將指日可待。
此項技術的成功應用將會對人類產生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可以在短時間內使藍藻減少直至徹底清除,,“三湖”污染治理將大有希望;還可以與自來水處理工程相配套,,逐步解決環(huán)湖人類的飲水問題,;剝離出的藍藻可以加工成肥料,形成一個新的產業(yè)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