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刊發(fā)了我所周志毅研究員,、袁文偉副研究員等關于奧陶紀三葉蟲演化及古生物地理研究的最新進展,。卵形頭蟲(Ovalocephalus)起源于我國,,又迅速向泛岡瓦納地區(qū)其它地體不斷擴散、遷移,,廣泛分布于整個岡瓦納地區(qū),,為研究奧陶紀生物地理區(qū)劃及其演變提供了重要證據(jù)。
該屬在我國發(fā)育了完整的系統(tǒng)演化序列,,基于近年采集的大量保存完好的標本對該屬所有已發(fā)表的物種逐一作了深入研究和厘定,,確定它共包含有十個有效種,分布于早奧陶世弗洛期—晚奧陶世凱迪期,,歷時32.8百萬年,。通過對這些種成蟲標本的頭部和尾部的悉心研究,選取了17種形態(tài)特征,,以此為基礎使用PAUP v. 4.0.b10進行了分支分析,。
根據(jù)所得出的嚴格一致分支圖所揭示的各種之間的系統(tǒng)演化關系,,該屬的演化趨向主要包括:頭蓋頰角由早期物種的渾圓狀逐步引長演化成后期物種的刺狀;第一對頭鞍橫溝逐漸變寬加深,,導致頭鞍前部與后部的前頸環(huán)節(jié)逐漸孤立分離,;眼睛隨固定頰后區(qū)的逐漸伸長而漸次前移;尾部軸后區(qū)趨于變短,;尾軸的軸節(jié)由5節(jié)逐步退減至3節(jié),,而肋節(jié)側部由向后伸展演變?yōu)橄騻确缴煺梗吖?jié)末端的短刺也由4對衰減為一對,。
根據(jù)各種的系統(tǒng)演化樹,、賦存環(huán)境以及它們的時空分布的綜合研究,指出Ovalocephalus在弗洛早期起源于華南淺水地區(qū),,此后逐步向深水一側遷移,,達瑞威尓期開始已全部移居到外陸棚的深水區(qū)。從弗洛早期到凱迪早期它所有種的分布限于泛岡瓦納東部低緯度帶的板塊和地體,;弗洛期和大坪期僅見之于華南陸塊,;達瑞威尓早、中期則在華南,、華北及塔里木陸塊均有見及,;隨著達瑞威尓晚期的海平面上升、特別是晚奧陶世桑比期及凱迪早期所發(fā)生的全球大規(guī)模海侵事件,,許多種陸續(xù)得以擴散到阿尓勃茲(Alborz), 滇緬馬(Sibumasu)和中亞諸地體,;前赫南特期或凱迪晚期的全球變暖(所謂Boda事件)導致該屬進一步向地處高緯地區(qū)的西泛岡瓦納(包括Taurides和 Armorica地體)擴散和遷移,同時由于通古斯海(Tornquist Sea)在這一時期的閉合, 該屬分布范圍甚至遷達到了波羅的陸塊,,但好景不長,,旋即滅絕于隨著接著到來的赫南特全球冰期。(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文出處:
Zhou Zhiyi, Yuan Wenwei, Zhou Zhiqiang, Evolutional trends and palaeobiogeography of the Ordovician trilobite Ovalocephalus Koroleva 1959.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 (2010) 277: 257-266.
Ovalocephalus的系統(tǒng)演化關系以及該屬各種對應的地質地理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