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國外媒體報道,日前,,考古學家在美國新墨西哥州境內(nèi)發(fā)現(xiàn)一支新恐龍物種——暴牙龍,,其學名為“Daemonosaurus chauliodus”,它是雙腿直立,,長著異常大的眼睛和傾斜的獠牙,,生活在2.05億年前。
這項發(fā)現(xiàn)有助于填補史前恐龍進化不完整時期的空缺,,暴牙龍長著較大的眼睛和傾斜的獠牙,,它看上去有點兒像其它史前同類物種。但它的獨特之處在于長著大眼睛,、暴牙以及狗一般大小的身體,,這項發(fā)現(xiàn)引起了考古圈的轟動。
這種恐龍的骨骼化石是在新墨西哥州享有盛名的恐龍化石挖掘地點“幽靈農(nóng)場”發(fā)現(xiàn)的,,科學家認為它將填補史前恐龍進化不完整時期的空缺,。暴牙龍是一種食肉性恐龍,兩腿直立行走,,長著與眾不同的大眼睛,,其歷史可追溯至2.05億年前三疊紀恐龍時代早期。
暴牙龍的頭部直徑僅13.97厘米,,考古學家在幽靈農(nóng)場還挖掘發(fā)現(xiàn)暴牙龍的頸部骨骼,,進而使科學家能評估暴牙龍的體形大小。“Daemonosaurus”源自希臘單詞“daemon”,,意思是“超自然生物”,,同時“sauros”意思是“蜥蜴”。該物種學名中的“chauliodus”源自希臘單詞“暴牙”,,意指動物較大的傾斜門牙,。
關(guān)于暴牙龍的詳細描述發(fā)表在14日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雜志上??茖W家認為暴牙龍可能是早期掠食性恐龍(生活在現(xiàn)今的阿根廷和巴西)和之后霸王龍等獸腳類恐龍之間“缺失的環(huán)節(jié)”,。
美國史密森尼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漢斯-休斯(Hans Sues)博士是該研究小組負責人,他說:“暴牙龍頭部和頸部的不同特征顯示它是南美洲掠食性早期恐龍和之后獸腳類恐龍之間的過渡環(huán)節(jié)物種,。像這樣的特征是一些頸部脊椎骨骼中存在著腔洞,,它與呼吸系統(tǒng)有關(guān)。”
另一支科學家小組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雜志撰文描述了鳥類如何從恐龍繼承獲得嗅覺能力,,更多的專家指出,,鳥類是從雙腿直立行走的食肉性獸腳類恐龍進化形成,。
此前,科學家認為鳥類在提高視覺和飛行平衡能力的時候,,降低了它們的嗅覺能力,。當前這項基于CT掃描恐龍骨骼化石的最新研究表明,最早的鳥類甚至擁有比它們的祖先恐龍更好的嗅覺能力,。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達拉-澤倫特斯基(Darla Zelenitsky)博士說:“出人意料的是,,我們的研究表明嗅覺和視力及平衡能力一樣是在恐龍-鳥類進化時期得到真實提高的。”(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文出處:
1. Darla K. Zelenitsky, Fran?ois Therrien, Ryan C. Ridgely, Amanda R. McGee, and Lawrence M. Witmer
Evolution of olfaction in non-avian theropod dinosaurs and birds
Proc R Soc B 2011 : rspb.2011.0238v1-rspb20110238.
2.Hans-Dieter Sues, Sterling J. Nesbitt, David S Berman, and Amy C. Henrici
A late-surviving basal theropod dinosaur from the latest Triassic of North America
Proc R Soc B 2011 : rspb.2011.0410v1-rspb2011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