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蠶基因組精細圖譜已經繪制成功。在昨天的西南大學蠶絲文化節(jié)上,,該校生物技術學院夏慶友教授透露出了這一好消息,。據了解,這項科研項目由中日科學家共同完成,。
中日專家共克難關
據西南大學國家“973”計劃家蠶基因項目組首席科學家,、西南大學教授夏慶友介紹,家蠶基因組框架圖譜早就公布,,但是要搞清楚蠶身上的哪個基因突變,,該如何解決,就必須靠基因組精細圖譜,,找到每個基因的價值,。
據介紹,項目組在過去近5年的研究中,,已掌握了600多個家蠶品種的2670個性狀標記,,并由此攻克了家蠶基因克隆技術,在與日本科學家開展的合作中,,利用生物信息學的最新方法,,成功獲取了家蠶身上的16329個基因,繪制成家蠶基因組精細圖譜,。
據了解,,家蠶在基礎生命體系、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和遺傳方式上與人類有很大的相似性,,通過基因克隆技術以及繪制成功的基因組精細圖譜,對人類在疾病控制,、開發(fā)新藥物等方面的研究有重大作用,。
天然彩色蠶繭亮相
昨天,在蠶絲文化節(jié)開幕現(xiàn)場,,一幅用彩色蠶繭拼成的“嫦娥奔月”圖,,就是家蠶基因研究的一個成果。這些彩色的蠶繭完全沒有經過加工,,而是通過西南大學研究繪制的家蠶基因組框架圖,,讓家蠶的基因發(fā)生了改變,養(yǎng)蠶過程中沒有喂任何特殊顏料,更不用結繭后染色,,就吐出了天然的金黃,、鵝黃、綠,、粉紅,、白、赭色蠶絲,,而且永不褪色,。
據負責此次文化節(jié)活動的何松真同學介紹,這是彩色蠶繭首次走出實驗室和廣大同學見面,。
在現(xiàn)場,,傳統(tǒng)的繅絲和扯絲綿演示也吸引了相當多的目光。
自古以來,,蠶兒吐出的都是銀絲,,需要經過印染才能變成五顏六色。西南大學蠶桑學重點實驗室經過2年多的攻關,,運用基因改變辦法,,讓蠶寶寶吐出了彩絲。
昨日下午5點,,在西南大學生物技術學院成果展示開幕式上,,展示出新研制成功的六彩蠶繭——橙色、粉紅,、淺黃,、淺綠、銹色和白色的蠶繭,。
“蠶繭是不是被染色了,?”參觀隊伍中不時有人發(fā)出這樣的疑問。生物技術學院院長夏慶友釋疑,,彩色蠶繭是天然的,。
夏慶友介紹,這是中國首次成功研制出天然彩色蠶繭,。以往市場上出現(xiàn)的所謂天然彩繭,,是通過給蠶喂養(yǎng)帶有色素的食物而產出彩色蠶繭,而新研制的彩色蠶繭是通過轉變蠶的基因等技術來改變蠶繭的顏色,。“天然蠶絲制出的衣物等用品,,像天然彩棉一樣健康、環(huán)保,,不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