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在腦海中想想密碼就可以打開門鎖,,或是自由使用個人銀行賬戶,,這些目前還只是電影和科幻小說中才會出現(xiàn)的情景。但是在不遠的將來,,依靠加拿大研究人員正在研究的腦電波識別技術,,它們將成為現(xiàn)實。
像指紋一樣獨特卻更安全
隨著生物學識別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目前一些公司已開發(fā)出虹膜識別系統(tǒng),,許多國家也打算采用這種生物“通行證”。
但是加拿大加利頓大學研究人員朱莉·索普顯然要在這一研究領域走得更遠,。她試圖開發(fā)出第一臺通過解讀人類大腦意識來鑒別用戶的生物識別器,。
索普表示,人們可能會在別人的哄騙下透露自己的密碼,智能卡可能丟失或被盜,,即使是儲存在計算機中用以鑒別虹膜和指紋的生物模板也可能被人盜取,,所以這種被稱為“思想通行證”的腦電波識別技術具有獨一無二的安全性。
她指出,,這種技術將成為世界上首個可改變生物特征的生物學識別技術,,用戶只需想出一個不同密碼,將它儲存在計算機中就可以了,。到那時,,不需要鑰匙卡、密碼和其它繁瑣的安保工具,,“用戶只需想想他們的密碼”,,就可以取出銀行存款,訪問,、存取電腦數(shù)據(jù)或進入建筑物禁區(qū),。
索普對法新社記者解釋說:“即使思考同一件事,人們的腦電波信號都不盡相同,。它們(腦電波信號)就像指紋一樣獨特,。”
測量設備眼下很不時髦
索普說,腦電波的細微區(qū)別使得腦電波識別技術成為理想的安全應用程序,,“你可以用聲音,、音樂或童年回憶作為密碼。你甚至可以給別人一些影像以幫助他們記起自己的‘思想通行證’”,。
鑒于“人們腦中思考的東西太多了,,一些無意識的思想(好比一首記憶深處的歌)會使腦電波信號變得模糊”,索普建議人們選擇可以清晰準確地在腦海中反復出現(xiàn)的東西作為密碼,。
此外,,腦電波的細微區(qū)別也可能給研究人員開發(fā)可以將思想轉換為計算機指令的全球通用工具造成困難。
目前用來量度大腦電子信號的最新腦電圖部件由一個昂貴的碗形帽狀物構成,。戴上這個布滿電極的帽狀物頗為費時,,測量時還要在頭上涂抹膠體,以連接電極和大腦皮層,。
索普說:“它(帽狀物)看起來就像一頂圓點花布泳帽,,一點都不時髦。”
但是由于人腦和計算機“接口”(即信息轉換系統(tǒng))的開發(fā)還沒有提上日程,,索普的大膽設想能否應用于商業(yè)領域尚待時日,。
索普目前正與加拿大安保技術研發(fā)人員合作,力圖盡快將她的設想轉化為現(xiàn)實,。索普的初步計劃是開發(fā)人腦與計算機初級“接口”,,以幫助癱瘓病人日常生活與交流。
彌補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
生物學識別技術是指利用人類自身生理或行為特征進行身份認定的一種技術,,現(xiàn)在已經(jīng)發(fā)展到能根據(jù)面孔,、聲音、手掌,、虹膜,、耳朵等包含的生物特征對人進行識別。
由于世界上任何兩個人身體特征相同的概率極為微小,,因此生物學識別技術被認為非??煽俊5鼇矸▏鴮<医?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這種新技術并非萬無一失,。
法國《費加羅報》曾報道,2003年,,一位日本數(shù)學家在試驗時曾多次騙過市場上使用的生物識別儀,。在14次“蒙騙”試驗中,他有11次得手,。這位數(shù)學家的方法很簡單,。他用不干膠條粘貼其他人使用過的玻璃杯,然后撕下膠條,,就獲得了玻璃杯上殘留的指紋樣品,,接著再根據(jù)指紋樣品制造假的手指。
至于眼部虹膜識別技術,,法國國防秘書處信息安全指揮中心專家菲利浦·沃爾夫認為,,通過合適的儀器收集某人眼部的圖像特征,然后進行偽造,,就可以騙過識別儀,。而這一情景更是早已出現(xiàn)在影視作品中。
沃爾夫認為,,與數(shù)字密碼識別技術相比,,生物學識別技術最大的缺點是,一旦當事人的生物特征被收集或仿制,,他很難像改變數(shù)字密碼一樣更改自身的特征,。索普的研究恰恰彌補了這一不足。
12月15日據(jù)法新社報道,,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重要信息的安全性一直是人們擔心的問題。由于目前人們廣泛使用的一些安全工具存在一定的隱患,,如人們設置的密碼有可能被其他人騙取,、智能識別卡會丟失或被偷走等,,因此科學家就開始大力研發(fā)生物技術識別系統(tǒng)。生物技術識別是指通過對諸如指紋,、聲音或虹膜圖案之類生物特征的測定來進行身份認證,。人們廣泛認為,利用生物測定來識別身份是最精確的,,加拿大的研究人員更是把目光投向了人的腦電波信號,,并有望盡快研發(fā)出世界上首個能夠識別腦電波的生物識別安全系統(tǒng)。
這項研究是由位于加拿大首都渥大華的卡爾頓大學進行的,,此項研究是基于基礎人腦-計算機界面技術進行的,,此項技術目前主要是用來幫助癱瘓的病人與他人交流和應付外部環(huán)境。從事此項的研究人員朱莉-索普表示,,以前人們只能借助密匙,、個人識別號碼以及一大堆其它的安全工具才能處理自己的銀行帳戶、訪問計算機數(shù)據(jù)和進入有安全權限的建筑,,一旦腦電波識別系統(tǒng)問世,,這些安全工具都將成為歷史。
研究人員稱,,人的腦電波信號與人的指紋信息一樣,,都具有唯一性,即使兩個人在思考同一問題時,,他們的腦電波也有細微的差別,。一旦腦電波識別系統(tǒng)得到應用,訪問者只需回想一個特定的密碼,,并將其存入計算機就完成了設定,。訪問者在通過腦電波識別系統(tǒng)時,可以用一個聲音,、一段音樂,,或是童年的某些記憶進行識別,訪問者甚至幫助他人記起自己的通行密碼,。
不過,,人腦是否能夠重復產(chǎn)生清晰簡明的信號是研究人員面臨的難題。研究人員表示,,人腦經(jīng)常會有些無意識的想法,,如腦子里突然出現(xiàn)了某首歌,這就會使腦電波的信號變得不夠清晰,。此外,,目前的人腦-計算機界面技術還不具備廣泛應用的能力。
目前一些公司已經(jīng)研發(fā)出較為成熟的眼部虹膜識別系統(tǒng)提供給客戶使用,,許多國家都希望把該項技術應用于生物識別護照,,這種生物識別護照將包含一個芯片,,持證人的面部五官、虹膜等特征會被嵌入這個芯片上,,一旦資料輸入之后,,任何人都無法改動,只能由一種特殊的閱讀器讀取,,這種技術對控制人口流動以及社會治安穩(wěn)定管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英文原文鏈接參見:http://news.yahoo.com/s/afp/20051214/sc_afp/canadascienceresearchhealthsecurity_051214053938;
_ylt=AoGDlGLmDFclVt_2t3UHr_es0NUE;_ylu=X3oDMTA3MzV0MTdmBHNlYwM3N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