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早有定論的藏緬語系,漢語的“親戚”群其實更為龐大,,最南分布在東南亞各島國,,最北的則到達了蒙古地區(qū),。這一結論是通過語言中的“遺傳基因”診斷出來的,而基于語言“遺傳基因”,,描繪出東亞人群的遷徙路線圖,更與復旦大學金力教授等通過遺傳結構研究得出的人類遷徙路線圖幾乎一致——都是來自非洲,。
在日前舉行的漢語上古音國際研討會暨復旦大學現(xiàn)代人類學研究中心成立三周年系列講座上,,來自海內(nèi)外的漢學家們和遺傳學家們就上述論斷達成共識。此次會議是由著名漢學家,、美國密歇根大學白一平教授,,法國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沙加爾教授,中國復旦大學現(xiàn)代人類學研究中心金力教授與上海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潘悟云教授共同發(fā)起的,。
專家指出,,語言的分化與人群的分化是同步進行的。每一種語言都有一些基本詞匯會被保留下來,,比如數(shù)字,、人體部位的叫法等,這些基本詞匯被稱為語言中的“活化石”和語言中的“遺傳基因”,,它和人類的基因一樣是可以遺傳的,。比如,漢語與藏語是同源關系,,因此上海話中的1,、2、3,、4與藏語中的1,、2、3,、4發(fā)音基本一樣,。
過去學術界常常認為,漢語與越南及東南亞各國的語言沒有什么關系?,F(xiàn)在通過“遺傳基因”分析發(fā)現(xiàn),,漢語和南島語即東南亞各國語言有很大的關系。比如,,南島語中對很多人體部位的稱呼如頭,、手、乳房等與漢語都是相同的,。
有關專家對記 者表示,,現(xiàn)在,語言現(xiàn)象研究對人類遷移史研究的參考價值越來越大,。比如銅鼓文化過去一直被認為存在于中國西南云貴地區(qū),,江浙地區(qū)從未有過相關的考古發(fā)現(xiàn)。通過語言基因分析,卻發(fā)現(xiàn)銅鼓文化也曾在江浙地區(qū)盛行,,比如上海話中的鼓就叫銅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