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進辦公室時,如果看到桌上擺著個公文包,,人們往往會表現(xiàn)得更有競爭性,;如果墻上掛著一幅圖書館的畫,,他們說起話來會低聲細語一些,;如果你能隱隱約約地聞到一股清潔劑的味道,,你會下意識地把桌上的東西收拾得整齊一點……而且你完全不會意識到,你的所作所為正由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所影響著,。
關于人類特性的一條基礎性定義便是:人是一種理性的獨立個體,,行為由自己的意識所決定。但最近,,一些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的研究發(fā)現(xiàn),,我們的行為和決定被無意識的想法深深影響著,而這些想法又很容易被當前的感知所動搖。
在7月2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上,,荷蘭烏德勒支大學的卡斯特(Ruud Custers)和阿特斯 (Henk Aarts)教授發(fā)表了一篇引人入勝的綜述,。他們舉出了大量例證,闡明了人類的“潛意識”有著多么強大的力量,。“人們的行為通常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所期待的結(jié)果,因此他們相信,,是意志在決定著自己的行為,。但是,世上并不只存在著有意識的意念,,在更多情況下,,我們是在自己都不知道想干什么的情況下做出行動的。”
這些無法察覺的外界刺激,,不僅影響著人們的舉動,,同樣還影響著人們的欲望。在卡斯特和阿特斯引用的一項研究中,,參與實驗的學生們在屏幕上會看到一系列和猜謎有關的詞語——填字游戲,、七巧板等等。有些人的屏幕上還會迅速閃過一些只能靠下意識去分辨的詞語,,這些詞語總是跟積極正面的場景聯(lián)系在一起,,比如沙灘、朋友和家庭,。隨后,,當學生們拿到一副打亂的拼圖時,接觸過積極詞語的那些人會完成得更努力,,時間也更長,,同時也比另一組人更加興致勃勃。
同樣的技巧也可以用來鼓勵人們多喝水,,如果他們面對的字眼都跟“喝”有關,。而當人們眼前閃過愛人的名字,或是與“關照”有關的詞如“護士”時,,他們會對其他人做出更友善的回應,。換句話說,我們常常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為什么需要某些東西,,或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其實,早在十年前一篇題為《生命不可承受之自發(fā)力》的文章中,,耶魯大學的約翰·巴赫(John Bargh)教授就預言過卡斯特和阿特斯的發(fā)現(xiàn),。巴赫把《科學》雜志這次發(fā)表的文章稱為一座“里程碑”:“《科學》從沒發(fā)表過如此重要的文章,它在圍繞著這類研究的種種懷疑中邁出了長遠的一步。”
但是巴赫教授同時也認為,,這塊研究領域已經(jīng)發(fā)生了轉(zhuǎn)移,,因為種種研究表明,無意識的影響往往是通過有意識的感知所進行的,。舉個例子,,在他所進行的研究中,坐在硬椅子上的人在買車砍價的時候會砍得更無情,,而當人們手捧一杯熱咖啡的時候,,他們會比拿著杯冰可樂時更傾向于認為別人很慷慨友善;如果手中拿到的簡歷是夾在厚實的文件夾里的,,面試官會認為這個應聘者比拿著輕飄文件夾的人更認真,。
“這些都是人們能活生生感知到的東西——硬椅子、熱咖啡——但卻沒人能意識到自己是受了它們的影響,。我們的潛意識發(fā)揮作用的方式比那篇文章中提到的還要多,。”巴赫說道。
卡斯特認為自己的研究證明了,,許多暗示性的廣告手法從心理學角度看是非常有效的,,盡管有些國家對這種廣告明文禁止。比如說,,飲料商總會讓汽水在海灘,、朋友等積極熱情的場面中出現(xiàn),“如果你不斷地重復看到這些廣告,,它就會在你腦中形成一個聯(lián)系,,然后,你的潛意識可能會突然決定:我需要來杯可樂,。”
他同時補充,,政策制定者其實已經(jīng)開始意識到這種“有毒的環(huán)境”的影響了,至少在垃圾食品的問題上如此,。把手伸向薯片袋這個動作不能只歸咎于“個人的選擇”,,只要把這類暗示性廣告撤銷掉,保持飲食健康就會容易得多,。
巴赫和卡斯特都承認,,他們的調(diào)查已經(jīng)開始侵蝕到“自由意志”這個概念的存在性了。其實,,潛意識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來說是個必不可少的生存工具,,甚至比有知覺的意識更重要。巴赫認為,,潛意識才是所有認知體系的基礎,。“生活中有太多事情需要做決定了,,如果沒有這種潛意識去自動處理它們,我們隨時都會被壓垮的,。”在卡斯特看來,,我們的意識有時就像一個漂浮在宇宙飛船中的游客,很難被控制住,,這正是讓人覺得無助的地方,。“我們最好對自己的潛意識有足夠的信心,總的來說,,它們還是能夠辨別我們的真正需求的,,也能引領我們往正確的方向走。”(生物谷Bioon.net)
生物谷推薦原文出處: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1188595
The Unconscious Will: How the Pursuit of Goals Operates Outside of Conscious Awareness
Ruud Custers* and Henk Aarts*
People often act in order to realize desired outcomes, or goals. Although behavioral science recognizes that people can skillfully pursue goals without consciously attending to their behavior once these goals are set, conscious will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starting point of goal pursuit. Indeed, when we decide to work hard on a task, it feels as if that conscious decision is the first and foremost cause of our behavior. That is, we are likely to say, if asked, that the decision to act produced the actions themselves. Recent discoveries, however, challenge this causal status of conscious will. They demonstrate that under some conditions, actions are initiated even though we are unconscious of the goals to be attained or their motivating effect on our behavior. Here we analyze how goal pursuit can possibly operate unconscious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