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本月出版的《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雜志》EMBO上發(fā)文稱,,在對瘋牛病致病病毒的研究中,,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的朊病毒,。這標志著從1999年起就開始在多倫多大學進行的這項研究,,終于有了新的突破。
瘋牛病是由一種非常規(guī)病毒———朊病毒引起的亞急性海綿狀腦病,。通常的病毒都具有核酸,,而朊病毒則是一種不含核酸僅有蛋白質的蛋白感染因子。由于它有強致病力和不誘發(fā)抗體等特性,,造成了診斷和防治的極大困難,。
1985年,科學家首次在牛大腦中發(fā)現(xiàn)了朊病毒蛋白的存在,。幾十年來,人們一直相信PrP是唯一的致病神經蛋白,,它能夠折疊成非正常的形狀而導致患病,。不過,這個觀點現(xiàn)在顯然已不再正確,。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加拿大艾伯塔大學、美國凱斯儲大學和美國麥克勞夫倫研究院組成的聯(lián)合研究小組稱:“除了已知的被稱為PrP的朊病毒蛋白外,,我們新發(fā)現(xiàn)了另一種被稱為‘沙杜’(Shadoo)的朊病毒蛋白,。通過這項研究,,我們不但證明了這種理論上的病毒蛋白真正存在,同時也觀測到了這種病毒在朊病毒傳染病過程中的意外改變,。”
加拿大艾伯塔大學朊病毒與蛋白質折疊疾病研究中心主任戴維德·外斯特衛(wèi)說:“像瘋牛病這樣的朊病毒疾病,,我們在許多方面都尚未搞清。比如正常的朊病毒蛋白有哪些功能,,朊病毒如何在動物之間進行傳播,,以及如何導致腦細胞死亡等。我們希望新的沙杜朊病毒的發(fā)現(xiàn),,會在這些重要問題上給我們新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