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北京大學生科院,,中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發(fā)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the type VI effector-immunity complex (Tae4-Tai4) provides novel insights into the inhibition mechanism of the effector by its immunity protein”的文章,解析了T6SS系統(tǒng)中兩個新成員在幫助細菌之間進行“廝殺”,,以及保護自身細胞的作用新機制,,提出了一種獨特的抑制模式,,有助于研發(fā)出對抗病原菌的藥物。相關成果公布在1月3日的JBC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中國科學院“引進國外杰出人才”入選者董宇輝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蛋白質(zhì)結(jié)構(gòu)解析方法研究,以及利用X射線小角散射研究蛋白質(zhì)結(jié)構(gòu)與功能等,。
VI型分泌系統(tǒng)(T6SS)是一個蛋白輸出機器,,在所有已測序細菌的大約四分之一中都存在。細菌能利用這個系統(tǒng),,以一種依賴于接觸的方式向其它細菌細胞提供有毒效應子蛋白,。
近期的一些研究顯示,T6SS在物種間的相互作用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比如包含有T6SS的革蘭陰性菌就能向其臨近的細胞傳遞效應因子,,從而殺死它們。同時該細胞本身也會產(chǎn)生一些同源的免疫蛋白,,用以保護自身細胞不受到有毒效應因子的影響,。
Tae4 (VI型酰胺酶效應因子4) 和Tai4 (VI型酰胺酶免疫因子4) 是最新發(fā)現(xiàn)的T6SS效應因子-免疫對。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報道了來自陰溝腸桿菌(enterobacter cloacae)的Tae4的晶體結(jié)構(gòu),,以及來自陰溝腸桿菌和鼠傷寒沙門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Tae4-Tai4復合物的晶體結(jié)構(gòu)。其中陰溝腸桿菌是一種在人和動物腸道中生長繁殖的正常菌群,,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而鼠傷寒沙門氏菌主要引起小腸結(jié)腸炎,是小兒沙門氏菌感染中最常見者,。
Tae4可以作為一種DL-肽鏈內(nèi)切酶,,具有典型的N1pC/P60結(jié)構(gòu)域。與Tsi1不同,Tai4是一種全螺旋蛋白,,在溶液中能形成二聚體,。利用X射線小角散射SAXS方法,,并結(jié)合超速離心沉淀方法,,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Tae4-Tai4復合物結(jié)構(gòu)緊湊,由一個Tai4二聚體,,和兩個Tae4分子組成,。
并且研究人員還進行了Tae4-Tai4界面基于結(jié)構(gòu)的突變分析,發(fā)現(xiàn)二聚體Tai4亞基中有一個螺旋(α3)在結(jié)合Tae4分子時,,發(fā)揮了主要作用,,而另外一個亞基上的一個凸出循環(huán)(L4)則主要負責抑制Tae4的活性。這個抑制過程需要Tai4二聚體之間的協(xié)作,。
這些研究結(jié)果揭示出了一種效應因子-免疫對中存在的獨特抑制機制,,從而有助于研發(fā)出對抗病原菌的藥物。
關于T6SS系統(tǒng),,此前另外一項研究顯示,,霍亂弧菌借助于這種分泌系統(tǒng),可以戰(zhàn)勝它的競爭者,。研究人員首先利用了熒光顯微鏡技術將T6SS蛋白,,VipA與一種熒光標記結(jié)合。由于這種熒光標記在霍亂弧菌細胞中會彌散,,在綠色光下T6SS機器就會發(fā)光,。研究人員看到形成了一個長管狀的結(jié)構(gòu),然后在不到5毫秒的時間內(nèi)崩塌至僅一半大小,。隨后在數(shù)秒鐘內(nèi)在同一細胞的另一個位置同樣的結(jié)構(gòu)又再度重建為擴展形狀,。這一過程不斷地重演,表明細胞未因此受到損害,。之后他們又利用電子顯微鏡則提供T6SS元件和結(jié)構(gòu)改變狀態(tài)的靜態(tài),、高分辨率快照。最終指出了T6SS和噬菌體鞘系統(tǒng)有著進化關聯(lián),。(生物谷Bioon.com)
doi: 10.1074/jbc.M112.434357
PMC:
PMID:
Structure of the type VI effector-immunity complex (Tae4-Tai4) provides novel insights into the inhibition mechanism of the effector by its immunity protein
Heng Zhang1, Heng Zhang2, Zeng-Qiang Gao2, Wen-Jia Wang2, Guang-Feng Liu2, Jian-Hua Xu2, Xiao-Dong Su1 and Yu-Hui Dong2,*
Background: The bacteria effector Tae4 is injected into the recipient cells to kill them and the immunity protein Tai4 is produced to inactivate Tae4. Results: Tae4 displays a papain-like fold and Tai4 dimer is responsible for inhibiting Tae4 activity. Conclusion: The inactivation of Tae4 is required by collaboration of both subunits of Tai4 dimer. Significance: Our results add new insights into the effector-immunity interaction mod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