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衛(wèi)報》消息,我們也許會發(fā)現(xiàn)周圍一些人極容易發(fā)怒,,而還有些人卻能忍讓,,真可謂是“轉過另一邊臉來讓人打”,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異呢,?最近美國馬里蘭州國立兒童健康與人類發(fā)育研究所的一項研究才揭開了謎底:人類的好斗行為與基因有關,。
研究者發(fā)現(xiàn),一些人由于遺傳到了某些基因,,這些基因就極容易使他們具有暴力和進攻性,。但是研究者也指出,如果這些人在童年的時候被大人忽視或者遭到虐待,,那么遺傳到的“壞行為的基因”就容易被激活,。研究者還表示人類的行為最終是由基因和環(huán)境相互作用而決定的。
這項研究結果使得人們篩選那些由于基因突變而可能在長大后可具有攻擊行為的嬰兒的行為變?yōu)榭赡?。科學家也可以發(fā)明出良藥以降低青少年實施暴力的行為,。盡管這項研究是在猴子身上展開的,,但是其結果與先前在人類基因與好斗行為之間的研究結果很相似。
美國馬里蘭州國立兒童健康與人類發(fā)育研究所的斯蒂芬·芬蘭博士是這一研究項目的帶頭人,,他們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了獼猴的好斗行為與基因的關系上,。研究對象為在野外的以及捕獲的獼猴,它們中大約有5% 都具有極端的暴力傾向,,研究者在強壯的公獼猴之間挑起戰(zhàn)爭,將一樁樁開玩笑的打斗發(fā)展成了兄弟之間的大屠殺,。芬蘭博士將這些猴子分成兩組,,一組在出生后就將他們與其母親分開,他們與其他猴子一塊長大,,而另一組是在父母身邊成長,。然后研究者尋找一種被稱為“5HTT”的與沖動的暴力行為有關基因,這種基因與大腦運作以及與含于血液中的復合胺有聯(lián)系,,這種復合胺能夠使傳遞給人類“感覺良好”的信息,。
“5HTT”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短”的基因變異,它可以導致血液中復合胺含量低,,而另一種就是“長”的基因變異,,它可以使復合胺含量高。從獼猴身上的實驗可以看出,,那些有“短”基因變異的而且是從小就與母親分開的猴子,,其暴力傾向特別明顯。但是與那些從小就呆在母親身邊的獼猴比較,,即使有“短”基因變異,,它們的行為卻沒有受到影響。
對此,,芬蘭博士解釋說:“媽媽的角色起了個緩沖作用,這就是基因和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不考慮它們是否與母親分開,,那些有“長”基因變異的獼猴相對表現(xiàn)得要平靜許多,。這一研究成果也使人們認識到了良好的教育會中“壞”基因的影響,,也能幫助解釋為什么一些孩子即使身體受到過重大的傷害但是還能長成為快樂,、正常的人,。
芬博士的這項研究也反映出了2002年倫敦國王學院研究者的一項成果,。研究者發(fā)現(xiàn)那些在被虐待過的孩子身上常常有與社會格格不入的行為,而這些行為與另外一種稱為單胺氧化酶A或者是MAOA的基因有密切關系,。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的唐納德·普法夫教授也在動物身上組織過類似的實驗,,他認為目前的這些研究還遠遠不夠,,因為他指出為什么孩子從小被忽視以及在童年時候遭到虐待會激活運輸復合胺的基因以及大腦中復合胺含量低等這些問題都還是個謎。
人類的基因遺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一個人是消極,、憤世嫉俗的看待世界還是平靜的對待周圍的一切,。
研究者們已經證實,,一些人由于遺傳基因的作用,天生具有較強的進攻性和暴力傾向,。
但是,,科學家們補充說,這種導致惡劣行為的基因并不是絕對會表現(xiàn)出來,,只有當一個人幼年時被虐待或冷落,,這種基因才可能不被激活。
這一結論證明,,原來人們所認為的基因決定人的性格是一種過分簡單的說法,。研究者們說,人的行為事實上是一種復雜的反應,,它由基因和所處的環(huán)境共同決定,。
通過科學研究可以過濾掉有可能導致人變得充滿攻擊性的基因,科學家們也可以使用藥物來降低青少年的暴力沖動,,但這些都不能徹底根治一些人的強烈暴力傾向,。
關于這一課題的實驗由Steven Suomi主持,他是馬里蘭國立兒童健康和人類發(fā)展研究所的博士,,他所領導的這項實驗旨在發(fā)現(xiàn)進攻性的行為,、基因、和親情的撫育對恒河猴的影響,。
在野外捕捉的這些猴子中,,5%到10%的猴子尤其具有攻擊性。它們與最強壯的雄性猴挑起戰(zhàn)爭,,而且將與兄弟姐妹之間的打鬧嬉戲變?yōu)橥罋ⅰ?/p>
Suomi將進行實驗的猴子分為兩組,,一組猴子剛出生就被剝奪了母愛,由兄弟姐妹們照料,。另一組由母親撫育。
然后,,科學家們開始尋找與暴力行為有關的叫做5HTT的基因,。
導致短期破壞行為的5HTT基因對于從小受到母親關愛的猴子來說幾乎沒有任何影響,Suomi說,,“一個好母親對這種壞基因顯然具有抵制作用,。動物的最終行為是由基因和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具有長期暴力傾向的猴子在母愛的關懷下,,長大之后不管是否離開母親都顯得很平靜,,不易沖動。
這一實驗結果再次顯示了好的父母對壞基因的抵制作用,。這也能夠說明為什么有的孩子遭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肉體創(chuàng)傷之后仍然能夠成為一個具有良好適應能力,、樂觀,、正常的成年人。
Suomi說:“我們所作的實驗是以猴子為對象的,,當然,,這一結果是否在人類當中也絕對適用還需要進一步的證明。但是,,所有的動物體行為都是由先天和后天兩種因素決定的,,也就是說,父母給我們的基因與我們自身所處的環(huán)境最終決定了我們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