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最古老動物種群的代表,,蜥蜴有著非常敏感的神經系統(tǒng)
8月10日,我國云南省昭通市發(fā)生了5.6級地震,,造成近600人傷亡,,受災情況嚴重。顯然,,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都是巨大的,,在科技高度發(fā)展的今天,這些天災真的就毫無辦法預測嗎,?近日,,俄羅斯科學家經過長期觀察后發(fā)現(xiàn),爬行動物就有神奇的“第三只眼”,,可以預測到地震的發(fā)生,。
動物能預報地震,似乎已得到很多人的共識,。在一些地震頻發(fā)的地區(qū)和國家,,檢測動物的日常表現(xiàn)也成為地震預報的一種手段。
最近,,在俄羅斯克里米亞雅爾達生物地震試驗場,,科學家發(fā)現(xiàn)蜥蜴的“第三只眼”能“看到”預兆地震的低頻地磁場。
試驗場是一片不大的山坡地,山腳下有一條通向海邊的公路,。這里不僅是巖蜥蜴和蛇蜥等爬行動物的棲息地,,也是它們平時過冬的地方。18年來,,試驗場的場長謝爾蓋·沙雷金每天都要到這里走一趟,。一般來說,他也不是能經常碰到這里的居民,,因為蜥蜴出來曬太陽時,,通常互相間隔20-25米遠,。但一旦有突發(fā)情況,,爬行動物就不得不離開藏身之地,那時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蛇蜥,。
那些住在地球上地震頻發(fā)地區(qū)的居民,,自古以來都有一套能預報地震的本領。研究了30多年地震的孫士宏專家說,,“地震前有預兆的動物種類有很多,,中科院動物所在70年代所做的調查數字顯示,包括野生動物和家畜在內,,有58種動物在震前的異常反應比較確實,。比如,貓,、狗,、熊貓、魚,、蛇,、老鼠、螞蟻,、蜜蜂等等,。穴居動物如老鼠、蛇等,,比地面上的動物感覺更靈敏,,小動物比大牲畜感覺更靈敏。”
克里米亞的地震工作者通過觀察爬行動物的舉動,,也成功地預報了一次地震,。1984年10月5日,盡管是夜里,,氣溫又低,,蜥蜴還是紛紛從洞里爬了出來,。約一個小時后,地震儀記錄下雅爾達沿海一帶有地動現(xiàn)象,。還有一次,,1986年6月26日,他們也測出了地殼有輕微晃動,。那天下著雨,,但蜥蜴異常活躍,,并不像平常那樣躲在洞里,。雅爾達尼基塔植物園的科學家們決心要弄清這種“靈敏感覺”到底是怎么回事?經過無數次研究,,他們終于發(fā)現(xiàn)一個能讓爬行動物感知地震的生物機理,。
作為最古老動物種群的代表,蜥蜴對地磁和電磁場的反應都很敏感,。這是因為蜥蜴的神經系統(tǒng)有別于其他動物,。
據謝爾蓋·沙雷金說,爬行動物有一種所謂的腔壁器官,,稱為“第三只眼”,。這個器官位于間腦的末端,在負責調節(jié)神經系統(tǒng)的骨骺旁邊,。有趣的是,蜥蜴的這個器官通過一個專門的小孔伸到了體外,。和蜥蜴不同的是,,蛇的“第三只眼”藏在顱骨里面。動物真有第三只眼嗎,?中科院成都動物研究所的專家說,,“蜥蜴作為現(xiàn)存最原始的爬行動物之一,分布范圍很廣,。以第三只眼而著名的蜥蜴是生活在庫克海峽中的楔齒蜥,,楔齒蜥的特征就是其顱頂上具有第三只眼,幼年的時候能感光,,而成年后基本失去作用,。這種顱頂眼是從早期脊椎動物遺留下來的特征,在爬行動物中,,某些蜥蜴也有此特征,,但是都沒有楔齒蜥的第三只眼著名。”
至于蜥蜴的第三只眼和地震預測之間的關聯(lián),,專家表示國內未對此做過系統(tǒng)的實驗研究,,所以不能確定其結論。
據俄羅斯《總結》周刊報道,科學家通過長期觀察,,他們認為“第三只眼”確實能“看到”預兆地震的低頻地磁場,。
在試驗中,他們把幾只蜥蜴放在大強度的高頻電磁場環(huán)境里,,結果幾天后發(fā)現(xiàn),,這些接受試驗的動物統(tǒng)統(tǒng)死去。后來,,將它們改放到低頻地磁場環(huán)境里,,蜥蜴就顯得特別活躍,跟在野地里地動之前的表現(xiàn)如出一轍:它們都想從圈里跑出去,,頻繁地挪動地方,,明顯地表現(xiàn)得煩躁不安。然而試驗結果卻給生物學家們出了一道難題:怎樣才能將強磁暴產生的干擾同地震征兆區(qū)別開來,?于是他們在試驗場安裝了地磁儀,,由它們來測定地磁擾強度,即所謂的行星磁感應指數,。如果地磁場出現(xiàn)高頻擾動或劇烈變化時,,爬行動物便有了感覺,開始有所活躍,。那就該發(fā)生地震了,。
1990年,克里米亞的蘇達克市發(fā)生6級地震,,之前科學家們在離震中40公里的地方就發(fā)現(xiàn)了蜥蜴的異常舉動,。據目擊者說,當時地上鋪滿了蜥蜴,,它們在山巖和石頭上成垂直排列,,因為這種豎向姿勢能幫助它們適應地磁場的強度和方向。它們就靠這種姿勢來減緩地動前夕先行到達的信號的影響,??ɡ_格山地質站的工作人員說,在搜集全有關電磁,、地球物理,、地質和生物等方方面面的資料之后,才能決定是否發(fā)出警報,。在所養(yǎng)動物的幫助下,,生物地震學家學會了預報地動的強度和震區(qū),不過他們現(xiàn)在還得預報地震發(fā)生的時間?,F(xiàn)在他們知道,,生物指示器不僅在地震前幾個小時,,而且在幾天前就會有所表現(xiàn)。
據生物學家介紹,,爬行動物有別于儀器,,它們的預報從未出過差錯。
由于蜥蜴有從古代祖先那里繼承的神經系統(tǒng),,所以這便成了比較敏感的生物指示器,。它們能感知離震中半徑為100公里范圍內將要發(fā)生的地震。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孫士宏認為,,地震前地面和氣候會產生一系列物理化學變化,,這種細微變化更容易使動物的感知器官受刺激,從而使它們的行為發(fā)生異常,。當然,,引起動物行為異常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季節(jié)變化,、疾病,、生活環(huán)境和條件的改變等等。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才能更準確地預測地震的發(fā)生,。
孫士宏說,“假如在萬里冰封的冬天,,青蛇出洞無疑是一種震前異常,;而在烈日炎炎的夏天,群蛇出洞就是正?,F(xiàn)象了,。還有一點就是,動物的敏感度也會不同,。假如在一次大震后,特別是接連發(fā)生了多次余震后,,動物的反應就可能對震動習慣,,而變得不那么敏感了。動物異常表現(xiàn)的持續(xù)時間越長,,地震的破壞性就越大,。不用說,這個試驗場所養(yǎng)的動物也有它們不足的地方,。比如,,冬天蜥蜴得冬眠,它們對地震的敏感度就會遲鈍許多,。但如果大冷天蜥蜴也出來曬太陽,,那離強烈的地震就不遠了,。”
當然,不僅僅爬行動物能預先感覺到自然災難,。1902年春天,,馬提尼克島由于培雷火山的災難性噴發(fā),30秒鐘之內圣皮埃爾市毀于一旦,,好幾萬人死于非命,,可是就只死了一只貓。原來是慘劇發(fā)生的幾天前,,市內各家的家畜早已逃離該市,。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張樹義說,,“1976年唐山發(fā)生大地震時,,在地震發(fā)生的前一天,唐山市郊鄭莊子公社的一個村莊里,,蝙蝠大白天滿院子飛,,人們輕而易舉就捉到了十多只。與此同時,,天津市郊木場公社和西營門公社,,人們看見成百上千只蝙蝠,大白天在空中亂飛,。許多動物的某些感覺器官比人類要敏銳得多,。比如鴿子可以長距離飛行而不迷路,依靠的是對地球磁場的獨特感覺,;鮭魚在大海中遨游之后,,能憑借嗅覺和記憶,返回到自己出生的河流上游去產卵,;蝙蝠本身的回聲定位系統(tǒng)幫助它們在黑暗中自在地飛翔,。
由此來說,地震來臨前,,地球磁場,、地面溫度變化、聲波異常等情況被動物先感知,,也就不足為奇了,。然而,地震來臨之前究竟哪些外界因素刺激了這些動物,?是氣味,?還是超聲波?這些都是重大而又懸而未決的科學問題,,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