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癲癇(seizure),,一直不斷地有新理論被提出來解釋它的成因。癲癇在醫(yī)學上的定義是,,腦部神經細胞以超過正常細胞四倍頻率來釋放電脈沖(fire electrical impulses),。癲癇的病人在發(fā)作過一次后,再發(fā)作的機率就很高,。為什么呢,?在1982年,C. E. Ribak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提到發(fā)作的原因是由于抑制性神經元的死亡(loss of inhibitory interneurons),;但目前最廣為接受的理論則是軸突分枝假說(axonal sprouting hypothesis),。
C. Bernard在2004年的Science上提出了另一個不同的觀點:他認為再發(fā)作的原因和神經細胞上的A型鉀離子通道(type A –K+ channel),,其數(shù)量減少和功能被抑制有關。
軸突分枝假說是2001年由J. P. Wuarin, F. E. Dudek所提出,。在軸突分枝假說中:當神經細胞在往下傳遞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時,,可以通過軸突分枝(sprouted axon)把電位傳給附近細胞的樹突(neighbor’s dendrite)。當神經細胞受損再生時,,若新生的軸突不照規(guī)矩長往神經傳導路徑(signal pathway)的轉接神經元(relay neuron),,而長向附近的細胞樹突,就會把電位傳回到神經網絡的原點(network of origin),,這個現(xiàn)象稱為正向回饋(positive feedback),,也是使癲癇產生的要素。
C. Bernard在2004年的Science則又提出另一個不同的觀點:他認為再發(fā)作的原因和神經細胞上的A型鉀離子通道(type A –K+ channel),,其數(shù)量減少和功能被抑制有關,。動作電位由本體(soma)發(fā)出,傳往軸突,,傳往樹突的部份很小,,因為有A current的存在(A current就是樹突上的type A –K+ channel打開所造成的ion current),往上傳到樹突的電位稱為echo,。若失去A current,,動作電位回音(action potential reverberation)就能發(fā)生,無論sprouting是否產生,。
但是Bernard還不知道第一次的癲癇如何使A current減少(downregulation),。
大部份的神經組織都擁有回路(recurrent connections),Bernard的研究可以讓我們知道為什么某些抑制A current的藥物會在正常人身上引發(fā)癲癇,。也許我們也能大幅降低癲癇的再發(fā)生率,。
原文:
K. Staley et al. NEUROSCIENCE Epileptic Neurons Go Wireless. Science, Vol 305, Issue 5683, 482-483 , 23 July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