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不要去招惹哺乳期雌性動物的“嬰兒”,因為你可能遭受到它母親憤怒的攻擊,。無論多么溫順的動物,,在哺乳后代時都會變得特別警惕和厲害,有的雌性動物甚至會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護子女,。它們的這種勇氣來自何處呢,?美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促腎上腺皮質(zhì)釋放激素(以下簡稱“激素”)的減少會降低母親的害怕與焦慮,,有利于雌性全力保護自己的子女,。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美國《行為神經(jīng)科學》上。
生物學家把母親不顧一切保護子女的行為稱為母性攻擊行為,。為了解釋為什么雌性動物會有這種行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校區(qū)的斯蒂芬·加米和他的同事便開始研究,老鼠的母性攻擊行為和腦中“激素”的高低有何關系,。
在母鼠分娩后第六天,,研究人員給母鼠注射不同劑量的“激素”溶液或不含“激素”的生理鹽水。每天一次,,連續(xù)注射4天,。然后把母鼠和小鼠放在一起,并放入一些十分強壯且喜歡傷害小鼠的公鼠,。實驗發(fā)現(xiàn),,當沒有注射和只注射小劑量的“激素”時,母鼠們會連續(xù)攻擊公鼠達45秒,,總次數(shù)超過20次,;注射了中等劑量的母鼠,,攻擊公鼠的時間減少到8秒,,攻擊次數(shù)減少到6次;而注射了高劑量“激素”的母鼠則小心翼翼,,不會攻擊那些比自己強壯得多的公鼠,。
加米由此得出結論:降低“激素”濃度是形成母性攻擊行為的必要條件。研究人員認為,,這個結果或許可以解釋,,為何患產(chǎn)后憂郁癥的母親不會保護自己的子女。由于產(chǎn)后憂郁癥帶來的焦慮和壓力可能增加母親大腦內(nèi)的“激素”濃度,,母親會忽略甚至虐待自己的子女,。或許將來人們可以制造出減少“激素”產(chǎn)生的藥物,,消除產(chǎn)后憂郁癥,,讓那些雌性動物做一個更合格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