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3日,,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狗“史納比”(Snuppy)終于在漢城大學的草坪上拋頭露面了,。隨著這只兩個月大的阿富汗小獵犬的曝光,,韓國的干細胞科學家跨越了另一道生物界的障礙,再次點燃了人們對于克隆這一尖端技術的熱烈討論。
“越來越多的物種被成功克隆的事實證明了一個普遍的印象:任何哺乳動物都可能被克隆,,包括人類自己,。”曾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莉”的蘇格蘭籍科學家伊恩·維爾莫特(Ian Wilmut)說。
然而,,動物福利組織對史納比的誕生并不高興,。“這項技術將會掀起世界上制造小狗的熱潮。如果技術被奸商們盜取,,他們會用之克隆寵物,,牟取暴利,。”美國人道會(umane Society of the United States)會長韋恩·派瑟萊(Wayne Pacelle)不無擔憂地說,。
即使各種各樣的爭議存在,克隆技術的發(fā)展仍然方興未艾,。藏在技術和道德層面下的潛臺詞是一個國家對未來科技戰(zhàn)略的深層考量,。
克隆狗與干細胞研究
自從克隆多莉于1997年誕生以來,“克隆”變成了人們嘴邊一個時髦話語,,隨之而來的克隆貓,、克隆牛、克隆豬,,克隆老鼠,,甚至是騾子和印度野牛也都有了它們的“克隆”版本。當然,,要克隆出一只猴子或其它靈長類動物,,目前的技術還不成熟,就像“史納比”的創(chuàng)造者――韓國漢城大學的生物學教授黃禹錫說的:克隆人類“既不安全,,成功率也極低”,。
“政治家和科學家必須面對越來越大、越來越復雜的問題――如何在不跨越道德界限的情況下繼續(xù)深入研究下去,,把復制人類的課題帶入實驗室,。”被譽為“克隆之父”的維爾莫特頗有感慨地說。
克隆動物的道德爭議一直都是莫衷一是的熱門話題,。但是,,黃禹錫說,他選擇克隆阿富汗獵犬,,僅僅是為了幫助研究人類疾病,,包括制造用于醫(yī)療的干細胞。
他帶領的科研小組從一只3歲大的雄性阿富汗獵犬的耳朵上取下一個皮膚細胞,,并從細胞核中將基因信息抽取出來,,接著將之注入一個未受精的卵細胞中。而這個卵細胞原有的細胞核已被移走。接下來,,科學家們用電流刺激這個被重新改造過的卵細胞,,加速其細胞分裂,生成胚胎,。最后,,他們將制造出的1095個胚胎植入123只狗的體內,但只有三個成功受孕,,其中一個流產,,另一只小狗出生22天后因肺炎死亡,只有“史納比”幸運地活了下來,,并成了眾所矚目的動物明星,。
“狗和人類在生理特征上是一樣的。”黃禹錫說,,“很多狗會染上的疾病都能直接傳染給人,。”
由于細胞核移植技術是研究癌癥、糖尿病和關節(jié)勞損等疾病根源和潛在治療方案的關鍵步驟,,而胚胎干細胞是動物體許多組織的來源,。科學家們相信,,復制干細胞能幫助人類更新心,、腦、或是神經細胞等壞死的器官,。
從2004年起,,黃禹錫的科研小組曾克隆過人體胚胎。今年五月,,他們制造出第一個與患者基因匹配的人體胚胎干細胞,。
復制你的寵物寶貝
當然,“史納比”的誕生讓人不由聯想到,,如果克隆胚胎中的干細胞能在狗身上安全有效地運用,,那么我們也許就能知道它是否能用于我們心愛的寵物。
事實上,,實驗室中的成果早就刺激了美國的寵物克隆行業(yè),。本世紀初,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位富翁因痛失愛犬而大力資助德州農工大學的克隆寵物計劃,,并為此創(chuàng)建了“遺傳儲存與克隆”(Genetic Savings & Clone Inc.)公司,。2002年初,該公司制造出全球第一只克隆貓“CC”,,2004年底,,他們又將一只克隆貓賣到了5萬美元的高價,。這只名叫“小尼克”(Little Nicky)的克隆貓當時只有9個星期大。它的誕生是因為一位名叫朱莉的德州婦女因失去養(yǎng)育了17年的愛貓“尼克”而要求克隆的,。
“它是只非常理想的貓,。連個性(和尼克)都相同。”她說,。朱莉不愿向公眾曝光自己的姓氏,,生怕被反克隆的團體盯上。其實,,創(chuàng)造并出售克隆貓的舉動早已在公眾的道德法庭上掀起了軒然大波,。
“這在道德上絕對有問題,并且應該受到譴責,。”斯坦福大學生物醫(yī)學倫理中心的主任戴維·馬格納斯(David Magnus)說,,“5萬美金!她(朱莉)可以收養(yǎng)很多無家可歸的貓了,。”動物權利激進主義者認為,,這種新的克隆貓技術根本沒必要,每年,,美國有成千上萬的流浪貓等著尋找家庭呢。
聲稱在這件事上處于中立的德克薩斯動物活動家康尼·比沃爾(Bonnie Beaver)指出:“人們沒有意識到,,克隆貓不可能和它的原型完全一樣,。它們的個性不同,生活經歷也不同,。人們想要的只是‘絨毛玩具’,,但是‘小尼克’并不是。”
然而,,“遺傳儲存與克隆”公司并不沒有想那么多,,他們看到的是高科技帶來的豐厚利潤。公司的首席執(zhí)行官盧·郝曹恩(Lou Hawthorne)說,,他們已經購買了上千個卵巢,,能提供足夠的卵開展寵物克隆生意。公司還希望能在2005年制造出商業(yè)克隆狗,,這一市場前景肯定要比寵物貓更紅火,。
面對克隆 各國政府有“私心”
無論人們眼中的“克隆”是追求生物技術的大膽嘗試,還是對倫理道德的挑釁,,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每當世界任何一個角落有一種新的動物被克隆出來時,,它都會吸引所有人的眼球。人們都在關注這項可能直接影響未來科技格局的前沿技術,。
拿克隆羊多莉的出生地英國來說,。它在生物技術產業(yè)規(guī)模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國內受益于生物技術的部門雇用的工人超過175萬,,產值約占GDP的10%,。英國政府一直對生物技術采取積極扶持的態(tài)度,認為它是典型的知識經濟,,是英國產業(yè)的未來,。因此,英國政府于2004年8月11日頒發(fā)了世界上第一份克隆人類胚胎的合法執(zhí)照,。
中國克隆技術早在20世紀60至70年代就已開始,,現在已經能一次性克隆14頭牛,擁有30只克隆羊,,還剛剛于8月8日宣布了第一頭體細胞克隆豬的誕生,。2005年2月18日,聯合國大會法律委員會通過一項政治宣言――《聯合國關于人的克隆宣言》:要求各國禁止有違人類尊嚴的任何形式的克隆人,。對此,,中國投了反對票。在克隆人方面已沒有技術問題的中國明確表示,,雖然它反對用胚胎克隆一個完整的人,,但支持胚胎研究及從胚胎中提取干細胞用以治療疾病的嘗試。
即使是積極推動聯合國“克隆人宣言”的美國,,也存在對胚胎干細胞研究的爭議,。美國的自由派認為,被稱為治療性克隆研究的干細胞科學不能單純地與“克隆人”劃上等號,。美國科學界更是對布什總統在這一領域堅持的保守觀點怨聲載道,,稱美政府將“意識形態(tài)作為科學的前提”,導致美國的干細胞研究就像“毛毛蟲在爬一樣進展緩慢”,。
有人說,,面對已經到來的克隆時代,科學界和公眾都需要時間思考,。其實,,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