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雜志記者Matthew Herper日前發(fā)表了博客文章,,他根據Bernard Munos對主要的制藥公司多年來新藥研究結果的總結,闡述了關于10年和60年來最好的制藥公司的話題,。
The Best Drug Companies Of The Past 15 Years
Source: Bernard Munos, InnoThink Center for Research in Biomedical Innovation
10年來(2000~2010年)傲視群雄的制藥公司是瑞士的諾華(Novartis),,上市的新化學實體(NCE)類新藥17個,而并列第二的是英國的葛蘭素史克(GSK)和美國的強生(J&J),,均為10個,。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前十名中有兩個以生物制藥為主的公司,,雖然它們成立的歷史較短,,但名氣不小,即位列第六的美國安進(Amgen)和第十的基因技術公司(Genentech),。
如果把時間尺度放到60年,,基本上是有大型制藥公司的歷史以來,前三名分別是默克(Merck),、美國禮來制藥公司(Lilly)和羅氏(Roche),,獲批的新藥分別是56,51和50個,。當然這個名單里沒有安進和基因技術公司這樣以生物制藥起家的公司,,倒是有一些已經被兼并的公司(有的公司名字已經消失了),體現了這些年來的商海沉浮和世事變遷,。
如同所有的排行榜一樣,,這類“最好的制藥公司”排行榜面臨的最大批評來自于排行的指標或理由。
按照NCE的數目排列固然是一個可以接受的指標,,不過那些突破性的成就似乎應該獲得額外的重視,,例如默克發(fā)明的Statins類降血脂藥和Novartis的激酶抑制劑類抗癌藥。不過好在這兩者之間似乎并不矛盾,,因為默克和諾華分別名列60年和10年來“最好制藥公司”之首,。
探尋“最好的制藥公司”的成功理由,Munos認為諾華近10年來的成功源于該公司對突破性成果的關注,;不過,,默克的雄踞榜首似乎也應該歸于類似的理由。
歐美這些大型藥企和國內藥企的成功理由明顯不同,。鑒于中國藥企無法把上市NCE新藥作為評價指標,,故只能比較年銷售額和市場占有率等,因此規(guī)?;a和廣告轟炸式的營銷應該貢獻最大,。
如有作類似市場研究的可以提供一下數據和觀點,,分析下中國的藥企。要把規(guī)模大小差異較大的公司放在一起比,,還有一個重要的指標應該考慮,,就是研發(fā)開支費用的效率。
不過遺憾的是,,這類數據是各公司的機密,,難以進行統(tǒng)計分析。雖然大家通常認可一個上市的NCE新藥平均的研發(fā)費用是10億美元,,但20億美元甚至40億美元的說法也有所傳聞,。不過近年來的趨勢很明顯,就是大公司更愿意通過兼并握有創(chuàng)新產品的中小公司,,來達到充實產品線,,降低研發(fā)投入風險的目的。在這方面做得較好的是輝瑞公司,。
在中國,,除了傳統(tǒng)上科研院所是創(chuàng)新藥物研究的主體,近年來小型科技創(chuàng)新型企業(yè)也加入這一行列,。
當然高校也有貢獻,,歐美亦是如此,只不過尚不能成為主流,。中國藥企似乎更愿意在有政府支持下從事創(chuàng)新藥物研究,,從“十一五”后期開始的重大新藥創(chuàng)制專項似乎也在引導企業(yè)這樣去做(至于企業(yè)是否有這個能力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而企業(yè)的自有資金則更愿意投入生產設施的更新和銷售渠道的完善等非科研用途,。
應該看到,,制藥行業(yè)的競爭日趨激烈,投入產出比呈現日漸下降的趨勢,,即使如中國這樣基礎比較薄弱的國家也受到類似影響,。因此,大家都密切關注對于這一現象的分析,,以及尋找相應的對策,。
建議大型制藥公司采取如下對策。
兼并重組:這是企業(yè)界降低成本的法寶,,而非制藥界獨有,。如上述及,發(fā)現具有潛在價值的中小公司,,連產品帶人一起買來,。
外包:將原料生產甚至早期研發(fā)的部分或全部,外包給專業(yè)化的和發(fā)展中國家的中小公司,通過社會化分工提高效率,。
產地轉移:在低成本地區(qū)設立工廠或分公司,,雇用相對價廉的勞動力,從事原來在高成本地區(qū)進行的工作,,特別是研究開發(fā),。近些年歐美公司開設的分部在中國、印度等地發(fā)展迅速,。
當然,,上述這些方式均以降低投入為目標,,而非提高研發(fā)效率或發(fā)明創(chuàng)新性產品來開拓市場,。(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