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埃因霍溫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fā)出一個新的軟件工具,,該工具使用特殊技術將核磁共振成像轉化成三維圖像。
新軟件工具可將大腦核磁共振成像轉化成三維圖像
醫(yī)生借助該工具能夠看見病人的大腦線路和線路連接的圖像,,在不用進行手術的情況下就可以研究病人的大腦線路,。
生物醫(yī)學圖像分析教授巴爾特說,對于腦神經外科醫(yī)生而言,,知道大腦中重要神經束的精確位置是極為重要的,。他舉例說,對帕金森氏癥患者進行“深部 腦刺激”可以抑制他們的病情,,有了這個新工具,,醫(yī)生可以在圖像上看到大腦線路,從而能夠更為準確地決定在大腦的何處埋置電極,。這項新技術也能為神經和精神 疾病帶來新的曙光,。而且重要的是,腦外科醫(yī)生事先知道重要神經束的位置,,在對病人進行治療時就能夠避免損傷,,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該軟件工具是基于一項最近開發(fā)的叫做“哈爾迪”(高分辨率漫射成像)的技術,。在哈爾迪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基礎上,,研究小組對這些異常復雜的數據進行了交互式可視化等處理,最終得到了這項新的軟件工具,。
巴爾特教授預計,,這項技術可能還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在醫(yī)院使用。他說:“我們現在需要驗證軟件程序包,,也需要證明使用該技術得到的圖象與現實相 符,。”而相應的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掃描速度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因為1個小時的掃描時間對病人來說過長,。此外,,該軟件工具已經被其他科學家廣泛使用。(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