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安徽省直醫(yī)療機構第八輪藥品集中招標采購中,1464個投標藥品中竟然有近半的投標品種不足3家,,按規(guī)定無法開展有效的競標,,只能進行議標,結果造成招標藥品價格失真,。究其原因,,是一些醫(yī)藥企業(yè)設法規(guī)避招標采購。 安徽省直醫(yī)療機構本輪藥品集中招標采購,,招標類別是心腦血管類藥和消化類藥,,共有55家藥品經營企業(yè)、587家生產企業(yè)的1464個品種參加投標,,結果有695個品種的投標企業(yè)不足3家,,只能進行議標,結果造成招標價格過高,,甚至超過市場價格,。 對此,,安徽省直醫(yī)療機構藥品招標采購辦公室及時邀請有關生產經營企業(yè)進行降價談判,,確定了招標價格的3條上線:一是上一輪同品種藥品的招標價格;二是所屬醫(yī)院近期的最低進價,;三是周邊省份同品種藥物的招標價格,。超過以上價格的品種都將從招標品種中剔除,從而迫使藥品生產經營企業(yè)在議標價格的基礎上再行降價,,110個品種的藥價再降10%,。 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機構藥品招標采購的深入,,一些醫(yī)藥生產經營企業(yè)使出了多種手法回避招標采購。他們往往采用獨家投標,、更換藥品包裝,、改變藥品劑量等方式,企圖維持藥品的虛高價格,,削弱招標采購在降低藥品價格方面的作用,。如某廠生產的輔酶A粉針劑,,在規(guī)格為100單位時售價僅0.42~2.20元,,但做成200單位后,,價格飆升至23~35元;某品牌川芎嗪注射液原價僅為0.44元,,但是做成輸液劑型后,,價格竟然升至35.80元;某藥廠生產的胞二磷膽堿注射液在2毫升時,,每支最高零售價僅為2.4元,,但藥廠在對其“精制”以后,零售價陡升至35.40元,?!? 這些所謂的“新劑型”不僅大大提高了藥品的價格,且容易制造出獨家投標的機會,,以達到“合理規(guī)避”集中招標采購,,這使得近年來集中招標采購的藥品價格下降幅度明顯減小,尤其是進口,、合資或獨家生產的壟斷性藥品價格降幅更小,,有的藥品價格不但沒有降低,反而還有上升,。 (新華社提供,,未經許可,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