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千名大學生身陷傳銷泥潭而無力自拔的新聞,,一直都是各地傳媒的報道重點,,通過重慶“歐麗曼”非法傳銷的這個典型案例,公眾社會突然意識到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那就是被稱為“老鼠會”的地下傳銷機構已經(jīng)把大學生當作主要的發(fā)展對象,。例如在“歐麗曼”事件中,三個文化水平不高的農(nóng)民竟然控制了兩千多名在校大學生,。更可怕的是,這樣的情形并非“孤證”,,2003年9月,,廣西貴港市石羊塘派出所查獲一個非法傳銷窩點,涉案人員達500多人,,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大學生,。在一些小型的傳銷組織中,大學生更是充當了“骨干力量”,。
高學歷,、高智商的大學生為什么會成為非法傳銷的俘虜,進而成為非法傳銷的參與者,?這個問題令人費解,。分析重慶“歐麗曼”事件的新聞材料,我們看到了這樣一些奇怪的現(xiàn)象:參與傳銷的大學生們雖然受著肉體上的折磨,,但精神卻極為亢奮,,他們在撿拾爛菜葉充饑的時候,還能發(fā)出“歡歌笑語”,,他們在集體活動中更是表現(xiàn)得“激情澎湃”,;執(zhí)法人員搗毀了傳銷窩點、解救了不少大學生,,但在其后的執(zhí)法行動中,,往往又能看到熟悉的面孔。對此,,有識之士指出,,傳銷組織者是用“精神鴉片”迷惑了大學生,把他們變成了財富謊言的俘虜,,很多參與傳銷的大學生甚至被徹底“洗腦”了,。
傳銷的“精神鴉片”由兩部分內(nèi)容組成,一是“誘餌”,,即以虛假的成功案例來編造一夜暴富的神話,,從而引誘大學生入伙。二是“興奮劑”,,即以格言,、警句的方式為傳銷行為披上個人奮斗的外衣,,激發(fā)大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精神潛力,繼而讓身陷傳銷的大學生難以自拔,。傳銷組織采用的集體生活方式,、“親情管理”模式、“吃苦耐勞”形式和相互激勵機制,,也頗為符合青春期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從實際情形看,“精神鴉片”成為傳銷組織者擴大傳銷網(wǎng)絡,、鞏固傳銷體系的有力武器,。
大學生之所以會被傳銷的“精神鴉片”所迷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傳銷組織者所選擇的口號帶有一定的迷惑性,,如傳統(tǒng)式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現(xiàn)代式的“放下面子創(chuàng)業(yè)”,,對任何人群都有一定的暗示性和催眠作用。而從心理層面看,,大學生正處于精力充沛,、充滿夢想和渴望行動的年齡,傳銷組織者編織的奮斗神話也很容易打動他們的心靈,。但這些顯然都不是最為重要的原因,。在重慶“歐麗曼”事件中,不少大學生已經(jīng)曠課數(shù)月,,學校方面對此卻一無所知,,在公眾看來,這樣的情形簡直是難以想象的,。我們不禁想問這樣一些問題:我們的部分高校在教學管理方面是不是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嚴重的松懈現(xiàn)象,?我們的大學生是不是已經(jīng)成為象牙塔里的“孤兒”?如果說高校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都能得到嚴格執(zhí)行的話,,大學生又怎么可能成群結(jié)隊地參與傳銷,?如果輔導員沒有被取消、班委會仍然在運作,,高校管理者又怎么至于如此閉目塞聽呢,?
大學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文化殿堂,其功能并非僅僅傳授知識,,它更應該傳授精神與夢想,,但是,精神的魅力,、夢想的力量越來越被功利的觀念所取代,。另一方面,,缺乏創(chuàng)新、類似說教的思想教育課程不僅脫離了現(xiàn)實生活,,也與大學生的心理狀況相脫節(jié),,身體力行的人格養(yǎng)成,蛻變成名不副實的“實習”,,以至于當代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失守”現(xiàn)象,,從劉海洋、馬加爵這樣的離奇?zhèn)€案,,到各地大學生對非法傳銷的群體參與,,都反映了“失守”問題的嚴重性,對此,,我們的教育界難道不應該深刻反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