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人干擾素,、重組葡激酶、重組乙肝……這些源于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成果,,且大多針對人類重大疾病的生物技術藥物,,正在越來越多地進入治療和預防,介入人們的生活,。面對日趨活躍的生物技術藥物研發(fā)形勢,,怎樣做才能控制這類藥物的質量,保障人民的用藥安全,?關鍵中的關鍵,,是需要建立科學,、規(guī)范的生物技術藥物質量控制標準,也就是建立判定藥物質量是否合格的“標尺”或“參照系”,。近日,,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簡稱中檢所)副所長王軍志研究員率研究群體完成了《我國生物技術藥物的質控標準、標準品的研究和制訂》,,近日榮獲了200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國標”夯實“質控樁”
王軍志告訴記者,1982年,,世界上第一個基因工程產品“重組人胰島素”投放市場,,成為生物技術藥物產業(yè)發(fā)展的開端。與有著長達200多年發(fā)展歷史的化學藥相比,,生物技術藥確實只能算“小弟弟”,,化學藥質量控制標準已經比較成熟,而生物技術藥質控標準研究不僅可資借鑒的資料稀少,,而且藥物本身的特殊性決定了一種生物藥,,就須有一種特殊的檢測方法、質控標準和標準品與之配套,。
目前,,全球生物技術新型藥物和疫苗已有50多種產品上市,另有400多種生物制劑有可能完成臨床試驗投放市場,,正在實驗室研究的尚有2000多種,。我國目前僅國家“863”計劃支持正在研發(fā)中的新生物技術藥物就達到300多種。王軍志說,,面對“洪水”般涌現的生物技術藥物,,必須兼顧全體,重點突出,,因此中檢所把生物技術藥物質量標準研究重點放在國家一類新藥上,。
首先納入研究視線的,是我國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技術一類新藥——重組α1b干擾素,。在國際上沒有先例,,國內20多家企業(yè)上生產線躍躍欲試的逼人形勢下,課題組的科研人員白手起家搭建技術平臺,,建立相關方法,,終于成功推出我國重組α1b干擾素質量控制標準,為建立我國生物技術藥物質量控制標準和檢測技術平臺夯實了“第一樁”,。
在長達10多年的時間里,,王軍志等科研人員對重組藥物和以病毒為載體基因治療藥物等生物技術產品的理化特性、生物學活性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全面總結我國生物技術藥物上游研發(fā),、中試,、終產品過程中的質控成果,建立了我國生物技術藥物質量控制體系,。他們的研究成果主要在四個方面:
——建立了重組藥物和以病毒為載體的基因治療藥物的技術平臺,,建立了重組α1b干擾素、重組人腫瘤壞死因子突變體等44種國家一類新藥質量標準,。
——針對不同產品的特點解決了標準品穩(wěn)定性問題,,研制了33種國家標準品,其中重組葡激酶,、重組人腫瘤壞死因子等13種國家標準品為我國首先建立,。
——建立了細胞內皮遷移法、離體動脈測定法等48種生物學活性測定方法和13項理化檢測方法,,并為200余個企業(yè)培訓質控骨干人員300多人,。
——編寫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全面論述生物技術藥物質量標準研究專著《生物技術藥物研究開發(fā)與質量控制》,其建立的18種產品的質量標準和16項檢測方法已收錄于2005年版《中國藥典》,。
“國標”促進“創(chuàng)新藥”
10多年來,,我國生物技術藥物產業(yè)蓬勃發(fā)展,市場銷售額從1986年的兩億元提高至2002年的200億元,,也說明“國標”體系全面地促進了我國生物技術創(chuàng)新藥物的研發(fā)及產業(yè)化進程,。
在研究過程中,更令他們感到興奮和欣慰的是,,研究成果有力支撐了我國生物技術藥物產業(yè)的健康成長,。如在國家一類新藥“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的質控標準研究中,其中活性測定的標準和方法是質控的難點和重點,,經研究他們建立了BalB/c3T3細胞株/MTT比色生物學活性測定方法。而國外生產的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質控標準中未能建立活性測定方法,,難以穩(wěn)定控制質量,,按照我國的標準不能予以進口,因此發(fā)揮了技術壁壘作用,,達到保證我國生物技術產品行業(yè)發(fā)展的目的,。
又如他們通過建立國家二類新藥重組白細胞介素Ⅱ、重組人α2b干擾素等10余種產品的質控標準,,推動了新藥的上市步伐,,為打破進口重組藥物的壟斷局面作出了貢獻。王軍志說,,國家標準品的應用使不同生產廠家生產的產品質量得到了統(tǒng)一,,同時對進口生物技術產品的質量也進行了有效控制。僅在1999~2002年,,該所就檢定了各類樣品近2000批次,,檢出不合格產品95批,,保證了人民用藥安全。
他們的研究結果為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制定《人用重組DNA制品質量控制技術指導原則》,、《人基因治療研究和制劑質量控制技術指導原則》等9個行業(yè)技術指導原則及其他藥品監(jiān)督管理法規(guī)提供了系統(tǒng),、科學的技術依據,使我國重組藥物的質量標準與WHO(世界衛(wèi)生組織),、ICH(人用藥品注冊技術要求國際協(xié)調會),、美國FDA(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的法規(guī)要求基本一致。
“國標”應戰(zhàn)“新熱點”
“目前,,我國生物技術藥物質量控制研究仍然面臨許多新的挑戰(zhàn),。”王軍志說。一方面,,WHO和ICH不斷出臺新的指導原則,,我國將進一步加強質量標準研究,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一系列技術指導原則,。另一方面,,基因治療藥物(包括細胞治療產品)、新型載體產品,、核酸藥物和DNA疫苗等制品主要用于艾滋病,、腫瘤等重大疾病的防治,但是對其潛在的病毒危害還難以進行評估,,對于外源基因插入人體基因組所帶來的生物安全性問題更是知之甚少,,也缺乏相應的評價方法。此外,,重組抗體藥物,、納米技術藥物、組織工程產品已成為今后藥物研究開發(fā)的熱點,,目前同樣缺乏對這些新型藥物進行系統(tǒng)的質量研究,,質量控制中還有很多新問題有待解決。
面對新挑戰(zhàn),,2002年國家“863”重大科技專項啟動了“生物技術目標產品質量控制和檢測技術平臺”項目,,資助經費達到1260萬元人民幣。作為該課題組組長的王軍志說,,我國在未來的生物技術產品標準化研究中,,將堅持早期介入,重點研究學科交叉,,優(yōu)勢互補的方針,,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良好市場前景的創(chuàng)新生物技術藥物的質量標準進行重點研究,針對我國目前正在進行中試開發(fā)的生物技術產品早期介入,開展質量標準的研究,,建立與國際水平相一致的質量標準,、檢定方法和國家標準品,以保證進入臨床實驗階段的產品安全有效,,質量可控,。(http://www.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