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假日期間,北京某媒體曝出“今年起藥店禁售保健食品”,,此消息經網絡傳播后,,引起了醫(yī)藥行業(yè)人士的高度關注。記者昨日向省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查證后得知,,此次出臺的新規(guī)只是針對“三無藥品”和“非藥品冒充藥品”類產品,,即俗稱的“山寨藥”。而正規(guī)的保健食品,,仍可在零售藥店中售賣,,但要與藥品分區(qū)展示。
“山寨藥”難鑒別
“禁售風波”緣起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于去年年末下發(fā)的《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藥品零售企業(yè)經營行為的通知》。該通知明文規(guī)定“藥品零售企業(yè)不得經營無批準證明文件,、無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明,、產品名稱和生產廠名以及廠址無中文標識的產品;不得經營與藥品包裝相似,、與藥品同名或者名稱相仿,、宣傳功能主治的非藥品類產品。”
“可能‘非藥類產品’被媒體誤讀成保健食品了,。”省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郭宇華表示,,新規(guī)針對的主要是一些名字上打擦邊球的冒牌藥和仿藥類食品,并非所有的保健食品,。
他表示,,這些“山寨藥”混人耳目,普通消費者很難鑒別,。經媒體曝光的,,就有冒充“斯達舒”的“斯大舒”、仿“金嗓子喉片”的“嗓子含片”等,。
仿冒中成藥類產品居多
仿藥類食品是指一些宣稱有藥物療效的保健類食品或普通食品,,比如就曾有保健食品也取名“板藍根”。
國家對保健食品有嚴格定義:即適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jié)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并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也就是說,保健食品并不能替代藥物,,最多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但有些不規(guī)范的廠商往往夸大了保健食品的功用,聲稱其具有抗癌,、減肥等療效,。”郭宇華說,“就目前執(zhí)法的情況來看,,市面上的仿藥類食品主要集中在減肥類,、降血糖類、抗癌類,,冒仿中成藥的居多,。”
按廣東省的相關規(guī)定,保健食品可在具備資質的零售藥店售賣,,但原則上要求藥店對保健食品和非藥品類產品進行分區(qū)展賣,。商家在售賣產品時,,不得虛假宣傳產品具有藥物功效。
400億市場亟待規(guī)范
據悉,,廣東的保健食品類產品的生產銷售規(guī)模逾400億,,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金康藥房總經理鄭浩濤表示,,保健食品占了其金康藥房銷售總額的10%,。
記者走訪了金康藥房等數家大型藥房,保健食品均設有專柜展示,,導購員也明確表示這些產品并不具備藥物療效,。但一些小藥店則仍在打“擦邊球”。在楊箕村的一家小藥店中,,保健食品和藥品被混在一起放置,,未見任何說明。在中山一路另一家小藥店中,,導購員則宣稱一種減肥膠囊是“保健食品類的藥”,。
【探因】
審批權分離造成監(jiān)管漏洞
仿藥類食品為何能到市面上流通?“主要還是多頭審批的問題,。”鄭浩濤說,,盡管保健品的審批已經劃歸到藥監(jiān)部門,但還有部分食品類產品的審批權在衛(wèi)生部門,,審批不嚴的情況時有發(fā)生,。
他表示,廣東的審批相對來說把得比較嚴,,但其他省份的仿藥類食品流入本地市場的情況很難杜絕,。
【消費貼士】
買真藥別看廣告看批號
首先盡量去大型正規(guī)、證照合法,、配備有執(zhí)業(yè)藥師的藥店,。其次要看批準文號,正規(guī)藥品的批準文號開頭為“國藥準字”,。而保健食品類產品則是“衛(wèi)食字”,、“食健字”等,不少仿藥類食品也摻雜其中,。其三,要仔細看說明書,,藥品說明書通常由“成分”,、“功能主治”、“不良反應”等構成,。若看到“產品功能”,、“適用范圍”則要小心鑒別,。(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