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癌癥學會(ACS)和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PSTF)等組織的現(xiàn)行指南均建議單純根據(jù)年齡安排乳腺X線篩查,但一項最新研究結果可能將顛覆這一通行做法,。明尼蘇達大學,、Park Nicollet研究所的John T. Schousboe博士及其同事研究發(fā)現(xiàn),應當綜合考慮年齡,、乳腺密度,、乳腺癌家族史、個人傾向等因素,,個體化地制定乳腺篩查方案,。該研究發(fā)表在7月5日出版的《內科學年鑒》雜志上(Ann Intern Med. 2011;155:10-20.),。
研究者從乳腺癌監(jiān)測聯(lián)盟(BCSC)的數(shù)據(jù)庫中采集了230萬余名女性8,374,024次乳腺X線篩查的資料,其中包括86,700例乳腺癌患者,。他們開發(fā)出一種模型以比較每年,、每2年、每3~4年篩查1次的終生成本和健康收益,。受試者包含40~49,、50~59、60~69和70~79等4個年齡段,,均以40歲時的乳腺X線篩查作為基線,,乳腺密度分為1~4級(依據(jù)BI-RADS),隨訪狀態(tài)分為6類:健康,、發(fā)生乳腺導管原位癌,、發(fā)生局部浸潤性乳腺癌、發(fā)生區(qū)域浸潤性乳腺癌,、發(fā)生遠處浸潤性乳腺癌,,以及死亡。
結果顯示,,每3年篩查1次明顯優(yōu)于從不篩查,,每2年篩查1次又優(yōu)于每3年篩查1次,但每年篩查并不能比每2年篩查1次明顯提高局部乳腺癌檢出率,。以每花費10萬美元獲得1個生活質量調整生命年(QALY)作為成本效益閾值,,每年篩查對任何亞組均不具有成本效益;每2年篩查1次對40~79歲,、BI-RADS 3~4級和50~69歲,、BI-RADS 2級的女性具有成本效益。每2年篩查1次也適用于60~79歲,、BI-RADS 1級,、有乳腺癌家族史或曾接受乳腺活檢的女性,以及40~79歲,、有乳腺癌家族史且曾接受乳腺活檢的女性,。如果以每花費10萬美元獲得1個QALY作為閾值,每2年篩查1次對40~49歲,、BI-RADS 3~4級,、有乳腺癌家族史或曾接受乳腺活檢的女性具有成本效益。
在單純考慮乳腺X線篩查本身收益的情況下,,研究者仍得出了相似的結果,。隨著年齡或乳腺密度的增加,每預防1例死亡所需篩查的女性數(shù)量逐漸減少,。
因此研究者建議,,女性可在40歲時接受乳腺X線篩查了解乳腺密度,,中低乳腺密度且無其他危險因素的女性可考慮在50歲時再次接受篩查,并可從此開始定期篩查,;與現(xiàn)行指南建議不同的是,,乳腺密度低且無其他危險因素的50~79歲女性,不必每2年篩查1次,,篩查間隔可酌情放寬,;對于乳腺密度高或有其他危險因素的40~49歲女性,每2年篩查1次的成本效益比較好,。此外,,在制定篩查方案時,還應考慮篩查引起的情緒效應,。
Lombardi綜合癌癥中心的Jeanne S. Mandelblatt博士,、哈佛醫(yī)學院的Natasha Stout博士等人在隨刊述評中指出,將乳腺密度作為確定篩查策略的重要決定因素的觀點令人耳目一新,,提示可以依據(jù)某種生物學機制研發(fā)生物標志物,、監(jiān)測風險和開展基于風險的篩查。但他們也指出,,女性在40歲時檢查乳腺密度繼而與醫(yī)生商定后續(xù)篩查方案的做法可能不易推廣,,而且研究者提出的風險評估方法并未覆蓋所有女性,要說服低危女性等到50歲再開始定期篩查的難度也不小且證據(jù)不足,,尚需開展更深入研究,。
該研究獲得了禮來公司,、Da Costa家庭基金會和乳腺癌監(jiān)測聯(lián)盟的資助,。(生物谷 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