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又叫做“報春”?,F(xiàn)在農(nóng)村中仍有這個古老的習(xí)俗,,即由一個人手敲著小鑼鼓,唱著迎春的贊詞,,挨家挨戶送上一張春牛圖,。在這紅紙印的春牛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個節(jié)氣和人,,牽著牛耕地,,人們稱其為“春帖子”。
這送春牛圖,,其意在催促提醒人們,,一年之計在于春,要抓緊農(nóng)時,,莫誤大好春光,。這種送春牛圖之俗,在《燕京歲時記》中有記載:“立春日,,禮部呈進(jìn)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jìn)春牛圖,禮畢回署,?!?/p>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盤,、吃春餅、吃春卷,、嚼蘿卜之俗,,一個“咬”字道出節(jié)令的眾多食俗。
在老北京時的民間居室墻上,,也常貼著春牛圖及24節(jié)氣文圖并茂的年畫,。可見報春之俗在皇宮與城鄉(xiāng)自古就很盛行,。
春盤晉代已有,,那時稱“五辛盤”。
五辛廣義講是指五種辛辣(蔥,、蒜,、椒、姜,、芥)蔬菜做的五辛盤,,服食五辛可殺菌驅(qū)寒。那時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于一個盤內(nèi),。到唐宋時吃春盤春餅之風(fēng)盛行,,皇帝以春酒春餅賜予百官近臣,宋人陳元靚撰《歲時廣記》稱:“立春前一日,,大內(nèi)出春餅,,并以酒賜近臣?!碑?dāng)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精致。至清代時,,皇帝也以春餅春盤賞賜丹臣近侍,,受賜者感涕不盡。
春盤春餅是用蔬菜,、水果,、餅餌等裝盤饋送親友或自食,稱為春盤,。杜甫《立春》詩曰:“春日春盤細(xì)生菜,,忽憶兩京梅發(fā)時”。周密《武林舊事》載:“后苑辦造春盤供進(jìn),,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珰,,翠柳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
這種吃春盤春餅之俗,,傳向民間,,更以食餅制菜并相互饋贈為樂。
清代的《北平風(fēng)俗類征·歲時》載:立春,,富家食春餅,,備醬熏及爐燒鹽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粉,、雞蛋等,且以面粉烙薄餅卷而食之,。這正是清末民國時期老北京人家吃春餅應(yīng)景咬春之節(jié)俗,至今北京仍傳承著此食俗,,俗話有“打春吃春餅”之語,。
如今吃春餅隨時可在家庭中自制,可用溫水燙面烙制或蒸制,,形狀可大如團扇,,小如碗碟大小,一公斤面粉約可烙出十六合,,兩頁為一合,。烙時每張餅上的一面抹些香油,吃時則很容易揭開,。菜俗稱“和菜”(即古稱春盤),,除必備有蔥絲甜面醬外,其他菜可據(jù)一家人愛好可多可少,,生熟兼有,,葷素齊全。其中熱菜應(yīng)必有炒粉絲豆芽,、攤黃菜(雞蛋),、炒韭菜,有豆腐干則最好,。食春盤春餅,,老北京最講究一定要卷成筒狀,從頭吃到尾,,俗語叫“有頭有尾”,。立春日,,闔家圍桌食之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