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胡德榮)繼完成日本血吸蟲基因組計劃后,我國科學家經(jīng)過3年努力,,又解析出一種重要寄生蟲病原體——細粒棘球絳蟲的基因組和轉(zhuǎn)錄組,,相關研究論文9月8日發(fā)表在《自然·遺傳學》雜志上。該基因組和功能基因數(shù)據(jù)已在國際公共數(shù)據(jù)庫公布,,供全球科學家免費使用,。
由細粒棘球絳蟲所引起的包蟲病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目前,,全球至少有5000萬人感染這種寄生蟲病,。3年前,在國家“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和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共同開展了題為“細粒棘球絳蟲基因組研究計劃”的項目研究。
科研人員對細粒棘球絳蟲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和分析,,獲得了該寄生蟲的基因組序列草圖,,該草圖包含151.6 Mb的序列和11325個基因。通過與其他絳蟲物種基因組序列進行比較,,科研人員發(fā)現(xiàn),,細粒棘球絳蟲獲得了包括EgAgB家族在內(nèi)的一系列基因,細粒棘球絳蟲通過分泌這些基因的產(chǎn)物干擾并改變了宿主免疫反應,,從而感染和適應大量的哺乳動物物種,,使之成為其中間宿主。
在研究中,,科研人員首次揭示了細粒棘球絳蟲獨特的膽酸鹽調(diào)控雙向發(fā)育的遺傳基礎,,提供了關于細粒棘球絳蟲生物學、發(fā)育,、分化,、進化和宿主互作等方面的一些新認識,并鑒別出了一些藥物和疫苗靶點,,有可能推動開發(fā)包蟲病干預新手段,。
《自然·遺傳學》雜志論文審稿人認為,該研究工作為包蟲病的診斷試劑,、治療藥物和預防疫苗研制提供了一個基本的全基因組信息平臺,,對提高包蟲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控制包蟲病有積極意義。
由細粒棘球絳蟲所引起的包蟲病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目前,,全球至少有5000萬人感染這種寄生蟲病,。3年前,在國家“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和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共同開展了題為“細粒棘球絳蟲基因組研究計劃”的項目研究。
科研人員對細粒棘球絳蟲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和分析,,獲得了該寄生蟲的基因組序列草圖,,該草圖包含151.6 Mb的序列和11325個基因。通過與其他絳蟲物種基因組序列進行比較,,科研人員發(fā)現(xiàn),,細粒棘球絳蟲獲得了包括EgAgB家族在內(nèi)的一系列基因,細粒棘球絳蟲通過分泌這些基因的產(chǎn)物干擾并改變了宿主免疫反應,,從而感染和適應大量的哺乳動物物種,,使之成為其中間宿主。
在研究中,,科研人員首次揭示了細粒棘球絳蟲獨特的膽酸鹽調(diào)控雙向發(fā)育的遺傳基礎,,提供了關于細粒棘球絳蟲生物學、發(fā)育,、分化,、進化和宿主互作等方面的一些新認識,并鑒別出了一些藥物和疫苗靶點,,有可能推動開發(fā)包蟲病干預新手段,。
《自然·遺傳學》雜志論文審稿人認為,該研究工作為包蟲病的診斷試劑,、治療藥物和預防疫苗研制提供了一個基本的全基因組信息平臺,,對提高包蟲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控制包蟲病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