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記者 林穎穎
如今,,人們對PM2.5(空氣動力學直徑在2.5微米以下顆粒物)的危害已相當熟悉,,那么更小的顆粒物呢?復旦公共衛(wèi)生學院,、上海市大氣顆粒物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闞海東教授領銜的課題組,,在大氣顆粒物污染與健康研究方面所做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粒徑在0.25-0.50微米范圍內(nèi)的顆粒物數(shù)濃度對居民健康的危害,,尤其是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系最為明顯,,且粒徑越小,對健康危害越大,。
“粒徑越小,,危害越大”
記者昨天從復旦大學獲悉,相關研究論文近日發(fā)表于公共衛(wèi)生領域權威期刊《環(huán)境與健康展望》,。該論文第一作者孟夏介紹,,近年來我國多地發(fā)生嚴重霧霾,其中被關注的首要污染物是PM2.5,。但粒徑更小顆粒物的健康危害如何?對此,,課題組在我國某城市,,測量了0.25-10微米 (即PM0.25-PM10)范圍內(nèi)的23組不同粒徑顆粒物數(shù)量濃度,,分析和比較它們與居民健康風險的關系,得出了“粒徑越小,,健康危害越大”的結論,。
孟夏等推測,,顆粒物的粒徑越小,,其對應的數(shù)量濃度和總表面積越大,,越有可能吸附更多有害物質進入人體,,也有可能與不同粒徑的顆粒物在下呼吸道的沉降方式有關,,粒徑小于0.50微米的顆粒物主要以擴散方式沉積,,而大于0.50微米的顆粒物主要以撞擊方式沉積。
不能僅僅關注PM2.5
闞海東出示的一張顆粒物對人體侵入情況的示意圖顯示,,大于7微米的顆粒物可進入鼻腔,4.7-7微米顆粒物可到達咽喉,,3.3-4.7微米顆粒物可到達主氣管,,2.1-3.3微米顆粒物可到達支氣管,1.1-2.1微米顆粒物可到達氣管末端,,0.65-1.1微米顆粒物可達到肺泡,。
這一研究結果提示,顆粒物中健康危害較大的可能是粒徑?。ɡ缧∮?.5微米),、數(shù)量多的部分,而不是粒徑大,、質量重的部分。這為我國大氣顆粒物污染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我們也許應該重點關注更小粒徑的顆粒物,而不僅僅是PM2.5,。
此外,,復旦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楊新曾做過抽煙的主流煙氣顆粒物的粒徑分析,“通過濾嘴出來的主流煙氣中間顆粒物,,直徑全部是小于0.5微米”。所以,,煙對中國老百姓的危害毫無疑問比PM2.5要厲害得多,?!标R海東強調(diào),。
闞海東還給出了一些大氣污染時個體健康防護方法。比如出門入室后及時洗臉漱口,、清理鼻腔,去掉身上所附帶的污染殘留物,。其中,,洗臉最好用溫水,有利于洗掉顆粒,。同時,身體裸露部分也要注意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