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胡珉琦
一個嬰兒正在其母親經營的商店門口的嬰兒車中睡覺,,突然間,他瘋狂尖叫起來,。此時,,母親剛把孩子抱起,一個醉酒的司機就把嬰兒車撞翻了,。這是俄羅斯心理學家找到的一則案例,,試圖說明的正是人類的“心靈感應”。
心靈感應也被稱作直覺,、預感,、第六感等等,它的存在很神奇,,盡管它由于不符合唯物主義的價值觀,,因此遭到多數(shù)人的質疑和排斥,但它還是成功地吸引了來自心理學,、生物甚至是物理學的關注,,他們試圖解釋這種現(xiàn)象存在的理由。
在心靈感應存在的假說中,,有一些頗受關注,,同時也頗具爭議。
“意識共享”
早在20世紀70年代,,南非的動物學家,、動物行為學家萊爾·華特森和他的科研合作作者勞倫斯·布萊爾從動物身上發(fā)現(xiàn),所謂的心靈感應可能是由于共享了集體意識,。
一般意義上的集體意識是基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模仿,、行為傳遞,或者認同某些想法以獲得認同感,,從而形成對某些道德和社會準則的共同理解,。
但華特森和布萊爾認為的意識共享是不經過任何傳播手段的,而是通過感應實現(xiàn)的,。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兩個不存在接觸的動物種群,先后學會了某項同樣的技能,。
集體意識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形式往往是集體無意識,。其對某一類行為的認同接受和行為是經過長期潛移默化的結果,,往往表現(xiàn)為自然而然的遵從和無條件的接受。因此,,也有人將這種心靈感應的假說稱之為集體無意識,。
集體無意識追根溯源來自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師榮格對其進行了延伸,。他認為集體意識以一種不明確的記憶形式積淀在人的大腦組織結構之中,在一定條件下能被喚醒,、激活,。
但是,北大心理學教授沈政指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本身就不是被主流心理學界所認可的科學理論,,因此,這樣的解釋事實上也不具備說服力,。
“延伸的思想”
無獨有偶,,英國生物化學家魯珀特·謝爾德雷克曾提出的“延伸的思想”假說,也一度引起軒然大波,。
謝爾德雷克認為,,思想可以延伸到人們周圍的世界,與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相連接,。它與電磁場的存在一樣,,思想也有自己的場域,在這個場域里流動著各種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想法,、愿望和意見,。
而這些想法和意識在空間中游蕩,就可能被任何人捕捉,。不過,,他表示,總有一部分人比另一部分人對它們更敏感,,因此,,心靈感應只在互相了解很深的人之間發(fā)生,并決定于人的感情和社會聯(lián)系,。
謝爾德雷克并不認為自己的說法是無稽之談,,他甚至找到了一些腦神經科學實驗的證據(jù)來說明,人類確實具備預感的能力,。
美國的科學家在一個視覺感應實驗中發(fā)現(xiàn),,三分之一的實驗參與者能夠在眼睛看到之前提前幾秒鐘預先感到照片的變化效果。這項對腦電波的分析證明,,某個行動的意愿可以使神經網絡在事件發(fā)生之前先行運作起來,。
因此,,謝爾德雷克相信,若干年后,,那些被舊科學視為欺騙活動的心靈感應和超感覺等現(xiàn)象是有可能變成生物學和物理學的真實的,。
“超現(xiàn)實主義”
哈爾濱理工大學基礎與交叉科學研究院副教授司鐵巖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有許多聲稱具有心靈感應的人在參與實驗的最后,,并沒有表現(xiàn)出比那些普通人更高的默契度,,他們出錯的概率與胡亂猜測的概率幾乎是一致的。
“盡管在現(xiàn)實生活中,,各種所謂的心靈感應事件層出不窮,,但至少目前看來,它們依然是偶然事件,,無法用科學手段進行測量?!彼赋?,那些號稱是有關心靈感應的實驗,都不具備可重復性和可靠性,。
沈政也表示,,心靈感應并不是學術名詞,更沒有形成正規(guī)的理論體系,。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目前,可以稱之為是心靈理論的,,實際上解釋的是人類在個體發(fā)育時形成的一些能力,。包括理解他們意向的能力、視線的監(jiān)測和跟蹤能力,、共享注意的能力,,以及對比較復雜的社會常識、道德規(guī)范等在人腦儲存并共同享有的心靈理論模塊,?!耙陨线@些能力,是經過動物以及人類實驗驗證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心靈感應則超越了該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