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搜集了 2000 年至 2014 年過世的 13 例尸體,,生前均接受過顱腦磁共振釓造影劑強化掃描,。在尸體解剖中發(fā)現釓造影劑在腦部神經核團(齒狀核、橋腦,、蒼白球,、丘腦)中聚集,釓造影劑的濃度在 0.1~58.8mg/ 每克腦組織,。上述所有患者在行磁共振檢查時腎功能未見明顯異常,,結果發(fā)表在近期 Radiology 雜志。
研究人員強調說在所有搜集的患者中都能發(fā)現釓造影劑的沉積,,最少的也能達到 4 個單位的計量,,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來探查這種現象的原因和臨床意義,是否其他的造影劑也存在類似現象,。
釓造影劑的應用
釓造影劑已經廣泛應用在臨床疾病的磁共振診斷方面,,根據相關的統(tǒng)計每年將有 1000 萬人接受釓造影劑強化磁共振檢查。在 2006 年曾有報道釓造影劑的應用與腎源性系統(tǒng)系纖維化有相關性,,使釓造影劑的使用一度受到質疑,,而這種情況的出現一般是發(fā)生在本身腎功能不全和行腎透析的患者當中。在隨后的研究中也表明,,在腎功能正常的患者中釓造影劑造成這種副作用的發(fā)生率不足 0.1%,。
然而,最近的研究發(fā)現在腎功能正常的患者中重復使用釓造影劑時,,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不同的組織結構 T1 加權圖像信號比之前升高,。因此本研究試圖通過過世的病例進行顱腦中樞神經系統(tǒng)解剖,直接評估釓造影劑在神經組織內的沉積,。
尸檢樣本
研究者共搜集 23 例尸體樣本,,其中 13 例曾接受過磁共振釓造影劑的檢查,另外 10 例作為對照組,。在 2000 年到 2014 年間,,實驗組中行強化強化磁共振檢查的次數為 4 次 -29 次,對照組中行平掃磁共振檢查次數 1 次 -6 次,。
實驗組中死亡時年齡的中位數為 51 周歲,,首次行磁共振檢查時年齡中位數為 51 周歲,對照組分別為 83.5 周歲和 78.5 周歲,。在所有患者中磁共振檢查均采用 1.5T MRI 掃描儀,,行磁共振檢查之前 24 小時之內均行腎功能檢測,。
上圖為軸位顱腦齒狀核水平 T1 加權磁共振成像。圖 B 為對照組患者,,圖 D 和 F 為實驗組中同一名患者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行磁共振檢查結果,。圖中的紅色感興趣區(qū)域為腦橋,,黃色感興趣區(qū)為齒狀核,。
釓造影劑的發(fā)現
正如預期的結果一樣,,在對照組中未發(fā)現釓造影劑,而在實驗組中,,在四個腦組織區(qū)域(齒狀核,、腦橋、蒼白球和丘腦)釓造影劑的量在 0.1-58.8mg/ 每克腦組織,。其中齒狀核的釓的含量最高,,均值為 6.6 個單位,腦橋的釓含量最低,,為 0.3 個單位,。蒼白球和丘腦的釓含量分別為 1.7 和 0.5 個單位。
研究結果還發(fā)現,,在這四個腦組織區(qū)域中 T1 加權圖像的信號值與組織中的釓含量呈中 - 強度相關性,。同時結果還提示釓造影劑的靜脈注射劑量和神經組織內的釓的沉積具有相關性,而與腎功能,、年齡,、首次接觸和死亡之間的時間間隔無關。
目前,,對與釓造影劑在腦組織中長期存留的現象還無法解釋,,但是研究的結果敲響了警鐘,對于釓造影劑的在活體中的存留和安全性值得重新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