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肛竇炎的診斷鑒別
診斷:
1、里急后重,,肛門部下墜感有便意,,但去廁所卻解不出或者解很少大便。
2,、疼痛 肛門處不適感和隱痛,,排便時加重。
3,、糞便中可帶有少量粘液和血,。
4、肛門指診檢查肛竇及肛乳頭觸痛,。
5,、肛門鏡檢查 肛竇、肛乳頭充血和紅腫,。
根據(jù)病史,、臨床癥狀和實驗室檢查資料可以診斷。
鑒別:
1,、肛裂,,肛裂以肛門周期性疼痛,便秘,,大便帶血為主癥,,其疼痛程度較肛隱窩炎重,疼痛時間亦較長,。
2,、肛周膿腫,,是肛隱窩炎進一步發(fā)展的結(jié)果,主要表現(xiàn)為肛周疼痛,,逐漸加重,,釀膿時呈雞啄樣痛,伴惡寒發(fā)熱等癥,,血常規(guī)檢查白細胞明顯增多,,中性粒細胞亦升高。
診斷肛竇炎一般要做以下兩個檢查:
1,、肛門指診檢查: 括約肌緊張,,肛竇及乳頭硬結(jié)及觸痛。
2,、肛門鏡檢查 :肛竇,、肛乳頭充血和紅腫。觀察注意粘膜顏色,,有無潰瘍,、出血、息肉,、腫瘤及異物等,。在齒狀線處注意有無內(nèi)痔、肛瘺內(nèi)口,、肛乳頭及肛隱窩有無炎癥等,。
二、肛竇炎的治療
1,、保守療法
可以溫鹽水坐浴局部,,使局部保持清潔,并可在肛竇底部涂5%~10%硝酸銀溶液,,每日1次。也可用橄欖油30~60mL灌腸,。也可以使用各種痔瘡栓和痔瘡膏,。同時可口服抗生素,治療引起該病的腹瀉等腸道感染;或使用緩瀉劑,,使糞便排泄正常,,如麻仁潤腸丸等。由于肛竇的解剖及生理特點,,其竇口向上,,積存的糞便殘渣及膿汁不能完全排出,多不能完全治愈,,只能減輕癥狀,。
2,、手術(shù)療法
肛竇炎經(jīng)藥物治療無效,或肛竇內(nèi)已成膿腫,,或并有肛乳頭肥大和隱性瘺管的病人,,宜采用手術(shù)治療,主要的治療方法有肛竇切開術(shù)和肛竇切除術(shù),。
(1)肛竇切開術(shù),,適用于單純隱窩炎,或已成膿,,或伴有隱性瘺管的病人,。
操作方法:先將肛門部消毒,在局麻或腰俞穴麻醉下,,病人取截石位或仰臥位,,在肛門鏡下,暴露病灶,,沿肛竇作縱形切口,,使引流通暢。創(chuàng)口用黃連素膏紗條或生肌玉紅膏油紗條進行壓迫止血,。病人術(shù)后每日便后坐浴,,局部用生肌玉紅膏換藥。
(2)肛竇切除術(shù),,適用于肛竇炎伴有乳頭肥大的病人,。操作方法:先在肛門部消毒,在局麻或腰俞穴麻醉下,,病人取截石位或側(cè)臥位,,在雙葉肛門鏡下,暴露病灶,,將肛竇,、肛門瓣作縱形切口長約1cm,深達切斷部分內(nèi)括約肌,,清除感染的肛腺及其導管,,結(jié)扎出血點,用彎止血鉗夾住切口一側(cè)肛管及粘膜,,連同增生的肛乳頭一起結(jié)扎,。然后用同法處理對側(cè)切口,術(shù)后處理同上,。
三,、肛竇炎的病因和并發(fā)癥
細菌感染(65%):
由于肛竇像一個漏斗,開口向上張著,,糞便和其他臟東西,,就很容易積存在竇里,,同時也容易被硬的糞便擦傷弄破。細菌侵入之后就會引起肛竇內(nèi)感染,。
疾病因素(35%):
細菌侵入之后就會引起肛竇內(nèi)感染,,并沿著肛門腺導管和肛門腺蔓延,所以肛竇炎又是引起多種肛門直腸病的根源,,如肛門直腸周圍膿腫,、肛瘺、肛裂,、痔瘡,、肛乳頭炎等,肛管上皮癌的發(fā)生,,也與慢性肛竇炎癥的刺激有關(guān),。
術(shù)后常見并發(fā)癥
肛竇炎術(shù)后常見的并發(fā)癥除有尿潴留外,還有以下幾種:
?、俪鲅盒g(shù)后一般無大出血,,如為單純性滲血,可用紗布填塞法止血,,必要時可局部加用腎上腺素;也可用云南白藥撒創(chuàng)面或用明膠海綿加壓止血,。
②感染:肛門部污染的機會很多,,但由于血運豐富,,創(chuàng)口真正感染的情況并不多見。術(shù)后經(jīng)常坐浴,,合理清潔地換藥,,可加速創(chuàng)口正常愈合。
?、奂S嵌塞:由于肛竇炎術(shù)后,,排便可刺激引起肛門疼痛,因而患者有意控制排便,,使糞便在直腸內(nèi)形成了嵌塞,。處理方法很簡單,用38℃生理鹽水灌腸即可,。
四、關(guān)于肛竇炎的中醫(yī)治療方法
本病治療當以清利濕熱,,瀉火解毒為主,。但要注意瀉實補虛并舉。臨床上可根據(jù)病情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分型論治,,全面兼顧,??砂疵科诓∏榈霓D(zhuǎn)歸情況,靈活運用治療法則,,內(nèi)外結(jié)合,,補瀉兼施,審因論治,。
一,、辨證選方
1. 濕熱下注
治法:清熱利濕,活血止痛,。
方藥:化毒除濕湯或止痛如神湯加減加減,,黃柏,銀花,,丹皮,,茯苓,桔梗,,生薏仁,,蒼術(shù),枳殼,,通草,,生甘草。便干加大黃,、火麻仁,、桃仁等。每日1劑,,水煎服,。
2. 熱毒熾盛
治法: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方藥:五味消毒飲加減,。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瘀血重者加紅花,、川芎;氣滯加木香、元胡,、枳殼,。每日1劑,水煎服,。
3. 陰虛內(nèi)熱
治法:滋陰清熱,、涼血止痛,。
方藥:涼血地黃湯加減。生地,,當歸,,槐角,黃連,,天花粉,,甘草,升麻,,赤芍,,枳殼,黃芩,。血熱者加羚羊角,、五味子。每日1劑,,水煎服,。
4. 氣虛下陷
治法: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人參,,炙甘草,,歸身,橘皮,,升麻,,柴胡,白術(shù),。虛寒者加干姜,、肉桂;合并濕熱者加蒼術(shù)、黃柏,、知母等,。每日1劑,水煎服,。
二,、單方驗方
1. 魚腥草場:魚腥草干100克(鮮250克),水煎濃縮成50~80毫升保留灌腸,,二煎100毫升坐浴,,每日2~3次。具有消腫止痛,活血化瘀作用,,適用于肛周各類炎性病癥。
2. 豬膽汁:新鮮豬膽一個,,濃白糖水送服新鮮豬膽汁,,每日1次。每晚溫鹽水熏洗肛門,,治療3~5周可愈,。本法可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消腫散結(jié),,用于各類痔瘡及肛周炎癥。
3. 蒲公英湯:用蒲公英100~150克水煎服,,每天1劑,,或煎水坐浴每日2~3次,消炎止痛,。
4. 坐熨法:用新磚塊在紋炭上燒薰,,待熱后,加陳醋于磚上,,用新酒渣灑在熱磚上,,患者坐于熱磚上囂蒸,每日1次,,總用3~5次即可愈,。有消腫散結(jié),收斂止痛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