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哮喘發(fā)作期的辨證施治
①寒喘(冷哮)
寒喘多于熱喘,反復發(fā)作的頑固病例更以寒喘兼陽虛者為多見。本型發(fā)病時,喘促氣急,喉有水雞聲,痰色白而清稀,胸悶氣憋,面色晦滯,口不渴,或喜溫飲,。舌苔薄白或白膩,舌面滑潤, 水分多,。脈弦滑或浮緊。治療法則應以溫肺化飲為主,。一般常用小青龍湯,、射干麻黃湯等方??磥矸剿幒唵?但經(jīng)化裁應用,平喘化痰效果比較顯著。以小青龍湯為例,見于《傷寒論》、《金匱要略》,一般用治寒喘,為散外寒,、除內(nèi)飲之良劑,。中醫(yī)對于呼吸系疾病,尤其是咳喘等癥,往往提到痰飲,而中醫(yī)書中對于痰與飲又多相提并論,如云“積水成飲,飲凝成痰”??梢娞蹬c飲均來源于體內(nèi)過多的水濕,只是痰較飲為稠粘,而飲較痰為清稀,合而言之,稱為痰飲,。哮喘一病更與痰飲關(guān)系密切。古人早就指出,哮喘一病的成因為“痰飲內(nèi)伏,結(jié)成窠臼” ,。因此在治療哮喘時,需在化痰飲上下功夫,。臨證中常用小青龍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加減,處方如下:麻黃6~9g,細辛3g,干姜3~6g,半夏9~12g,五味子3g,甘草3~6g,蘇子9g,白芥子9~12g 。以上述方劑治療寒性哮喘,往往收到平喘化痰的效果,。對于上方的應用,還必須掌握以下幾個要領(lǐng):①麻黃為宣肺平喘主藥,。本品有生、炙兩種,按成人劑量:生用6~9g,炙用9g左右, 也有酌情增加劑量的,。小兒劑量應根據(jù)成人劑量酌減,。但小兒哮喘病變較速,尤其對個別頑固病例, 應當重用麻黃以宣肺平喘。有人認為:哮喘急性發(fā)作,往往大汗淋漓,在多汗情況下重用麻黃,擔心會“汗出亡陽”(虛脫),。其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多數(shù)病人隨著哮喘的緩解而汗亦漸減??梢姾钩霾灰咽怯捎谙l(fā)作之故,喘平而汗自止,。這里應用麻黃并非用于發(fā)表,乃是作為治喘的手段,正是符合治病求本的法則。至于寒喘兼有陽虛癥狀而汗多者,其處方用藥又當有別,是下面需要討論的又一問題,。②關(guān)于上方的加減應用:本方取小青龍之六味藥物,即細辛,、麻黃、干姜,、半夏,、五味子、甘草,具有溫肺鎮(zhèn)咳,化飲止嘔,納氣和中之效,又三子養(yǎng)親湯治痰是要方,蘇子,、白芥子,、萊菔子三藥功能降氣豁痰,可增強小青龍湯平喘化痰之用。③腎虛兼陽虛者, 常選溫陽扶腎之附子,。
②熱哮(熱喘)
本型多屬痰熱蘊肺為患,。一般常用麻杏石甘湯為主方加用清熱化痰藥。熱相較輕者可用定喘湯,。當痰熱蘊肺,陰氣受損,可用麻杏石甘湯加黃芩,、瓜蔞仁、貝母以清肺化痰平喘,再加沙參,、麥冬,、玉竹以益陰生津,。
若辨證上見痰熱蘊肺,下見腎陽虧損,腎氣不納,可采用“清上溫下”之法,用麻杏石甘湯加附子,黑錫丹。
(2)哮喘緩解期的辨證論治
古人曾指出:“此類證候,當懂之以元氣為念,必使元氣漸充,庶可望其漸愈,。就是說只有通過扶正固本的治療,才能使“元氣漸充”,達到根治目的,。
①肺虛
常于氣溫變化而發(fā)病,平素易感冒,畏冷易出汗。常用玉屏風散等藥,不理想時,可用玉屏風散加桂枝湯治之,。
②脾虛
患者食少脘悶,腹脹,大便不實,一般常選二陳湯加黨參,、白術(shù)。若見痰濕內(nèi)阻則加用蒼術(shù),、厚樸以運脾化濕,。若見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長,須仿理中湯法,于上方加用熟附塊、干姜 (或炮姜)以扶陽運脾,。
③腎虛
辨證屬腎陽不振,用金匱腎氣丸,;若屬腎陰虧虛,則改用六味地黃丸或知柏八味丸。
臨床上溫腎藥物頗多,如肉桂,、附子,、鹿茸、紫河車,、蛤蚧,、硫黃、仙茅,、仙靈脾,、破故紙、巴戟天等,。其中附子一味藥藥用較多:①附子配干姜可治陽虛中寒;②附子配蒼,、白術(shù),主治脾腎陽氣不足 ,痰濕內(nèi)蘊;③附子配麻黃、細辛用于陽虛癥狀明顯伴咳喘者;④附子配生地,、五味子功擅溫腎納氣,用以短氣不足以息者;⑤附子配龍骨,、磁石以引火歸原;⑥附子配黃芩、石膏用治腎陽虛兼痰熱壅肺,。
(3)防治哮喘的特點
①保肺竅:哮喘患者要注意預防感冒,及時治療鼻炎,、咽炎和皮膚過敏。
②通氣道:痰阻氣機,氣道不利,故應及時采取祛痰消炎,宣肺解痰之法,。
③補脾腎:補益脾腎尤溫腎扶陽治則,對防治哮喘來說,是探本求源之法,。
④三鍛煉:即經(jīng)常進行耐寒、體育,、呼吸三鍛煉,不斷增強體質(zhì),改善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