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冰桶挑戰(zhàn)”走紅中國之前,,罕見病對國人而言是個“冷概念”。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定義,,患病人數占總人口0.065%~0.1%的疾病,,統(tǒng)稱為罕見病。在我國,,罕見病的官方定義仍是空白,,由于市場容量小、商業(yè)投資回報低,、研發(fā)成本與銷售價格相對較高等因素,,使得罕見病藥物少有問世,。美國是最早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國家之一,并專門進行立法,。
美國關注罕見病的歷史可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初陸續(xù)有少數罕見病治療藥物出現。1983年1月4日,,為了促進罕見病用藥的研發(fā),,美國國會通過了世界上第一部罕見病用藥法案,并進行釋義:罕見病為影響少于20萬人的病癥,。根據美國國家罕見病組織統(tǒng)計,,全球共有8000多種罕見病,美國就有5000多種,。
從1983年1月到2004年6月,,共有1129種罕見病藥物設計通過了罕見病藥品開發(fā)局審批,其中249種獲得了市場認證,。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也為研發(fā)企業(yè)提供了政策激勵,,包括7年的市場獨占期、減免稅收和注冊申請費等,。
此外,,美國專門立法保證罕見病患者就醫(yī)。美國政府要求:醫(yī)療保險公司對于罕見病患者投保不得有任何歧視,,不能拒絕投保,,不能隨意增加保費,患者每年只需比一般人多支付1000美元(約合人民幣6400元)的保費,,就可以使用任何藥物,,所產生的費用都由保險公司支付。
雖然自法案頒布后,,中間也要不少質疑聲,,但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立法讓美國罕見病藥物研發(fā)更加深入,,更多的罕見病患者得到了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