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抗血小板治療是預(yù)防接受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患者血栓形成事件的重要手段。栓塞性缺血事件風(fēng)險較高的患者,,特別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更需要強效抗血小板治療,。迄今為止,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應(yīng)用最為廣泛的抗血小板藥物,。替格瑞洛是一種新型,、起效迅速、可逆,、直接作用的 ADP 受體 P2Y12 拮抗劑,,同樣也能夠顯著降低缺血事件。盡管 PLATO 研究表明,,替格瑞洛可減少局部缺血性不良事件和全因死亡率,,而不會顯著增加總體大出血并發(fā)癥,,但其在東亞患者中的研究數(shù)據(jù)有限。
為此,,Park KH 等對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 PCI 成功的東亞患者的短期臨床療效進行了比較,。
2011 年 11 月至 2015 年 6 月,共納入韓國國家衛(wèi)生研究所急性心肌梗死登記研究隊列中成功接受血運重建治療的 801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77 例應(yīng)用標準劑量替格瑞洛治療,,6633 例接受氯吡格雷治療;傾向評分匹配后兩組均 1377 例患者,。所有患者干預(yù)前服用300mg的阿斯匹林負荷劑量,,同時配合使用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的負荷劑量; 干預(yù)后,,患者每天服用阿司匹林 100 mg,,氯吡格雷 75 mg/d,替格瑞洛 90 mg,,bid,,所有患者服藥至少一年。排除停藥或換藥的患者,。主要療效終點為隨訪 6 個月的主要不良心臟事件(MACE),,定義為心臟死亡、非致死性 MI,、卒中和靶血管血運重建(TVR)的復(fù)合終點,。次要終點為院內(nèi)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 MI,、卒中和確診的支架內(nèi)血栓形成。 安全終點為院內(nèi) TIMI 大出血及小出血情況,。
主要療效終點顯示,, 6 個月隨訪時,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 MACE 發(fā)生率無顯著差異(4.2% vs. 4.9%,,P = 0.499),,如圖 1。
圖 1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主要結(jié)局的 Kaplan-Meier 曲線
A:全因死亡,,B: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 MI 或卒中風(fēng)的復(fù)合終點,C:心臟死亡,、非致死性 MI,、卒中或靶血管血運重建的復(fù)合終點,D: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 MI,、卒中或 TIMI 大出血,。
注:MI:心肌梗死;TVR:靶血管血運重建,;TIMI:心肌梗塞溶栓,。
同時,院內(nèi)心臟死亡,、非致死性 MI 或卒中復(fù)合終點也無顯著差異(1.3% vs. 1.6%,,P = 0.524)。替格瑞洛(vs. 氯吡格雷)院內(nèi) TIMI 大出血及小出血發(fā)生率顯著更高(2.6% vs. 1.2%,,p = 0.008,;3.8% vs. 2.5%,P = 0.051),。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間的院內(nèi)死亡率無差異(1.2% vs. 1.0%,,P = 0.588)。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院內(nèi) TIMI 大出血的獨立預(yù)測因素為經(jīng)股動脈介入治療(OR 6.685; 95% CI 2.609~17.129),、使用糖蛋白 IIb/IIIa 受體拮抗劑(OR 2.562; 95% CI 1.394~4.708)和使用替格瑞洛(OR 1.971; 95% CI 1.086~3.577)。
亞組分析發(fā)現(xiàn),,除肌酐清除率亞組外,,任何亞組中抗血小板藥物和院內(nèi) TIMI 大出血之間無顯著相互作用。 亞組分析表明,,在預(yù)先指定的變量中,,替格瑞洛發(fā)生院內(nèi) TIMI 大出血的不利因素包括女性,、年齡 75 歲以上或體重低于 60 kg,、高血壓、低血壓,、低肌酐清除率,,接受過經(jīng)股動脈介入術(shù)以及診斷為非 ST 段抬高 MI 的患者,如圖 2,。
圖 2 不同亞組中醫(yī)院內(nèi) TIMI 大出血的森林圖
注:TIMI:心肌梗塞溶栓,;CI:置信區(qū)間;MI:心肌梗死,。
本研究表明,,替格瑞洛未能減少急性心肌梗死隊列中成功接受血運重建治療患者的缺血事件。與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出血并發(fā)癥的風(fēng)險增加,。應(yīng)進一步進行大型長期試驗,以評估替格瑞洛對東亞 AMI 患者的療效,。
相關(guān)文獻
1.Park KH, et al. Int J Cardiol.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