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期,,大家應該都背過這樣一條口訣:休克,、燒傷補液原則——先快后慢、先鹽后糖,、先晶后膠,、見尿補鉀、適時補堿,。
可休克補液,,為什么要「先鹽后糖、先晶后膠」,?
筆者整理了丁香園站友@漩渦一拳,、@虔誠學醫(yī)人、@盧歡 的精彩回復,,解釋如下,。
什么是「鹽」,什么是「糖」,?
1. 區(qū)別點:體液滲透壓與張力
在解釋糖鹽區(qū)別之前,,我們先復習下體液滲透壓與張力。
體液滲透壓:指體液中所含溶質(zhì)的總量,,不論是否可通過半透膜,,代表了溶質(zhì)對水的吸引力,;
體液張力:指體液中不能自由通過半透膜(如細胞膜)的溶質(zhì)量。
體液張力的改變常伴有滲透壓的改變,,但滲透壓的改變并不一定伴有張力的改變,。張力的本質(zhì)是溶液中不能透過細胞膜的顆粒所造成的滲透壓,即張力 = 有效滲透壓,,「有效」這個詞很關(guān)鍵,!
2. 認識糖、鹽
臨床中的「鹽」指的是 0.9%NaCl,,即生理鹽水(NS,,normal saline)。順便提一句,,生理鹽水的縮寫是 NS,,不是 0.9%NS。NS 是等滲等張溶液,,即滲透壓≈血漿滲透壓 = 晶體滲透壓+膠體滲透壓(膠體滲透壓僅相當于血漿總滲透壓的 1/200),。
臨床中的「糖」有 5%GS、10%GS,、50%GS,。其中 5%GS 是等滲等張的。由于葡萄糖進入人體后會迅速代謝成水,,臨床常常將 GS 視為 0 張也就是水,,但在糖代謝障礙(如高滲、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中應謹慎應用,。
簡單小結(jié):生理鹽水是等滲等張液,,可以較好的維持血管的血容量;糖水是等滲低張液,,會很快隨著代謝從血管中減少,。
什么是「晶」,什么是「膠」,?
晶體液與膠體液的區(qū)別僅是溶質(zhì)分子質(zhì)量的大小,。
晶體:溶質(zhì)分子質(zhì)量 < 29763 u,分子可自由通過大部分的毛細血管,,使毛細血管內(nèi)外具有相同的晶體滲透壓;
膠體:溶質(zhì)分子質(zhì)量 ≥ 29 763 u,,分子不能自由通過大部分毛細血管,,而在血管內(nèi)產(chǎn)生較高的膠體滲透壓。
晶體是血漿滲透壓最主要組成部分,,血漿中的膠體滲透壓僅僅占據(jù)極小的比例,。
休克補液,,為什么「先鹽后糖、先晶后膠」,?
該部分參考整理自 2016 版《急性循環(huán)衰竭中國急診臨床實踐專家共識》,。
1. 再議休克治療
休克(急性循環(huán)衰竭?)的表現(xiàn):組織灌注不足!意識改變,、尿量減少,、皮膚濕冷等。
休克治療目標:改善氧利用障礙及微循環(huán),,恢復內(nèi)環(huán)境穩(wěn)定,。?
患者休克了,你得趕緊擴容啊,。補液也是「液體復蘇治療」的通俗說法,,這里的液體包括:葡萄糖水、生理鹽水,、電解質(zhì),、膠體、血液,、酸性或堿性液體等等,。(提示:液體復蘇不能抗炎啊,循環(huán)改善過來了,,還得抗炎啥的,。)
2. 扒一扒補液原則
(1)為啥「先鹽后糖」?
先補糖:糖會代謝,,因為糖經(jīng)過代謝后還會形成低滲液,,而且擴容性比較小,因此影響吸收,??焖佥斕撬€容易導致應激性低血糖,結(jié)果更糟,。
先補鹽:鹽水能擴容,,在補液過程中可以選擇速度較快的靜輸方式,還能同時使用多個靜脈通道進行補充,,這樣才能充分使補液擴容,,快速吸收。
你得先把電解質(zhì)補充足,,先輸葡萄糖容易造成電解質(zhì)紊亂,。如果先糖后鹽,糖被細胞攝取利用之后,血漿滲透壓將極速下降,,會導致水中毒,。
(2)為啥「先晶后膠」?
晶體溶液可以有效的糾正體液及電解質(zhì)平衡,,而膠體溶液是增加血容量,,改善微循環(huán),提高血壓,。
先膠體:血容量是上去了,,你電解質(zhì)反而更加失衡。這個跟「先鹽后糖」說法差不多得,。
先晶體:能補充血容量外,,由于容易滲出血管壁,還能恢復阻止間液,;還可以降低血液的粘稠度,,疏通微循環(huán),有利于氧氣的運送和細胞代謝,。
膠體不易通過細胞膜,,會產(chǎn)生細胞內(nèi)外滲透壓差,如果先膠后晶,,會導致紅細胞等脫水,。而先補晶體液,則會平衡分配到細胞內(nèi)外,。
(3)為啥「先快后慢」,?
液體應快速輸注以觀察機體對輸注液體的反應,但要避免過快而導致肺水腫,,一般采用 300~500 mL,,液體在 20~30 min 內(nèi)輸入,先快后慢(心源性休克患者除外),。
筆者小結(jié)
經(jīng)常有醫(yī)學生感慨:教科書那么厚,,怎么背得完?
口訣確實簡化了教科書內(nèi)容,,但如何將口訣結(jié)合臨床,,并靈活應用呢?不妨在記憶之前,,多問幾個為什么,。
搶救心源性休克,首選多巴胺還是去甲腎上腺素,?>>點此查看大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