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步態(tài)訓練有如下幾點要求:
1.
患肢能夠負重達到體重的
2/3
以上;
2.
動態(tài)平衡
3
級以上,;
3,
患肢要具有主動屈
\
伸膝
,
屈
\
伸髖的功能
不贊成對偏癱患者做減重訓練,,
原因是負重可刺激下肢抗重力肌的收縮,
提高患
側的本體感覺,。
減重訓練對患側負重和重心轉移不利,,
如果負重不夠,
可先做負
重練習,。
對于步行訓練是早是晚,,
各家現(xiàn)在還有很大爭議,
本人認為盡早訓練,,
先讓患者
走起來,,
同時再糾正和訓練屈髖,
踝背屈等功能,
當然這需要一定的技術和知識
作為后盾,。
至于何時可以訓練步行,,
主要看患側負重能力,
一般來說如果患側單
腿負重能持續(xù)
3min
以上(雙桿內(nèi),,患側膝關節(jié)微屈,,健側可置于
20cm
臺面上,
健手可少量借助),,就可以開始訓練了,。
減重訓練
(partial weight suppoort system, PWS)
目前已經(jīng)在康復醫(yī)學中的廣
泛臨床應用研究。
減重可以不同程度地減少上身體重對下肢的負荷,,
在理論上有利于支撐能力不足
的患者早期進行各種步行訓練:
1.
有利于改善和加大下肢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
身體重心的分布趨于對稱,
從而提高
患者步行的穩(wěn)定性,;
2.
有利于患者的早期下床活動,,雖然患者下肢肌力不到
3
級;
3.
有利于提高了步行速度,,因為減重平板訓練后患側髖關節(jié)的伸展活動范圍增
大,,步幅相應加大;
4.
有利于促進正常步態(tài)恢復,,
提高步行能力,,
避免和緩解下肢伸肌協(xié)同運動異常
模式、足下垂,、內(nèi)翻等病理性步態(tài),;
5.
有利于提高患者安全性
(在減重裝置的保護下)
,
消除患者步行中的緊張和恐
懼心理,,更好地配合治療師的治療,,同時幫助步態(tài)訓練的治療師由
2
人減少為
1
人。
傳統(tǒng)康復治療已采用減重的方式進行早期步行訓練,,
例如利用水的浮力進行水中
步行,,
利用各類拐杖或助行器減少下肢負重等。
正是
PWS
針對無步行能力的腦卒
中患者,,進行早期步行訓練,,臨床上常常有佳效。
研究發(fā)現(xiàn),,
PWS
可以使患者步行對稱性改善,,髖關節(jié)擺動相的伸展能力提高、抗
重力肌肉的興奮促進,,
股二頭肌活動增加,,
同時非受累側脛前肌活動降低。
如果
將
PWS
與功能性電刺激結合,則可以進一步提高腦卒中患者的步態(tài)訓練效果,。
Antigravity muscle
,,抗重力肌
抗重力肌和非抗重力肌,
應是根據(jù)主要功能是否為維持姿勢來劃分的,。
一般情況
下伸肌含大量慢肌纖維,,是主要的抗重力肌。但有的動物,,比如猴子,,由于長期
掛在樹上,
它們的肱二頭肌成為維持姿勢的抗重力肌,,
上肢的半屈狀態(tài)是肌緊張
增強的表現(xiàn),。人體直立行走后,上肢肱二頭?。ㄇ,。┏蔀榭怪亓ν瓿勺鳂I(yè)的關
鍵肌肉,故應為抗重力??;對于下肢而言,,臀大?。ㄖ饕饔檬鞘挂亚捏y伸
直
,
尚有使大腿外旋)、股四頭?。ㄖ饕饔蒙煜?,不會說它也是屈肌吧?),、
小腿三頭肌也是抗重力肌,,在重力環(huán)境中它們主要執(zhí)行抗重力維持姿勢的功能。
1
,、過早步行,,加重上肢痙攣,應充分考慮上肢功能,,尤其是手部功能后,,在討
論這一問題。下肢功能恢復較上肢容易的多,。
(愛寶整理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