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清除人體胃內幽門螺桿菌感染,,可使胃癌的發(fā)病率降低40%!”
由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院長游偉程教授領導的科研小組,,將這一成果刊登在了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癌癥研究》雜志上,。同時,結論被世界同行譽為繼澳大利亞科學家沃倫,、馬歇爾發(fā)現(xiàn)胃幽門螺桿菌后(曾因此榮獲2005年諾貝爾醫(yī)學獎),,相關領域的又一重要突破。
可以想象,,如果通過控制病毒感染,,就能和癌癥說再見,癌癥的預防效率顯然就能提高很多,。那么,,除了胃癌和幽門螺桿菌,到底還有多少種癌癥和病毒保持著“親密關系”呢,?
癌癥與病毒關系密切
著名腫瘤學專家,、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副院長石遠凱教授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其實早在1997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就已經宣布,,84%的癌癥具有肯定的病毒感染原因;而英國癌癥研究組織最新研究報告則指出,,全世界每年新增的癌癥患者中,,約有180萬的患者是因為病毒感染而導致的。
除了幽門螺桿菌會導致胃癌及胃黏膜相關的淋巴瘤外,,像乙肝病毒導致肝癌,、人乳頭瘤病毒導致宮頸癌、EB病毒誘發(fā)鼻咽癌等都已經被確認,。
肝癌與乙型肝炎病毒:肝癌的發(fā)生與乙型肝炎病毒(HBV)有很密切的關系,。石教授說,由乙肝病毒導致乙型肝炎,,再到肝硬化,,最后引發(fā)肝癌的病程已被證實。肝癌病人的HBV感染率普遍高于正常人和其他病人,,可達50%,,甚至更高;與此同時,,HBV感染者的肝癌發(fā)病率顯著高于其他人群,,兩者之間的相關性高達80%,。
宮頸癌與人乳頭狀瘤病毒(HPV):近年來,在我國華東地區(qū)進行的調查證實,,在宮頸癌病人中,HPV16型DNA陽性率為36%—64%,;國外一些研究也發(fā)現(xiàn),,皰疹病毒Ⅱ型抗體陽性的婦女浸潤癌及上皮內瘤變的發(fā)病率較正常婦女高。因此可以證實,,人乳頭瘤病毒和皰疹病毒Ⅱ型感染在宮頸癌的發(fā)生中有重要作用,。
鼻咽癌與EB病毒:我國廣西的一些地區(qū)是鼻咽癌的高發(fā)區(qū),很多當地的流行病學和實驗室研究資料都證明,,Epstein-Barr(EB)病毒與鼻咽癌的發(fā)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首先,在鼻咽癌患者病灶細胞內存在著EB病毒的DNA片段,,而正常鼻咽組織中則沒有,;其次,對鼻咽癌患者的血清調查發(fā)現(xiàn),,其陽性率高達90.9%,,而其他腫瘤患者和正常人分別為3.5%及0.6%;第三,,鼻咽癌組織中的EB病毒不只是處于潛伏狀態(tài),,而且也能病毒復制。
胃癌與幽門螺桿菌(HP):目前全世界約有一半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的研究報告指出,,長期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患者,得胃癌的幾率會比正常人高出4—6倍,。而同時,,幽門螺桿菌導致胃黏膜相關的淋巴瘤,也已獲得證實,。
接種病毒疫苗是有效手段
石教授說,,對于和病毒感染有確切關系的癌癥,如果能采取有效措施,,和病毒隔緣,,就可以大大降低患癌的風險。其中,,接種疫苗是目前預防病毒傳染,、抗擊癌癥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拿乙型肝炎病毒來說,,現(xiàn)在,,與乙肝病毒接觸過的人或攜帶有乙肝病毒的人已達到25億,,將近地球總人口的一半。對于未感染病毒的健康人,,可以及時接種乙肝疫苗,,降低感染的機會;即使是已經發(fā)展為乙型肝炎的病人,,只要積極進行治療,,降低病毒的活性,也能減少肝硬化的發(fā)生,;而對于已經肝硬化的病人,,同樣可以通過抗病毒治療,降低其發(fā)展為肝癌的可能性,。
美國學者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大多數女性在其一生中不可避免會“招惹”上人乳頭瘤病毒。8月28日,,隨著6名澳大利亞女性在醫(yī)生的幫助下成功接種了宮頸癌疫苗,,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腫瘤疫苗已真正用于臨床。我們有理由相信,,徹底消滅宮頸癌已經指日可待了,。
在治療胃部疾病的過程中,醫(yī)生經常會給患者開一些抗病毒的藥物,,這樣就可以盡可能地阻斷幽門螺桿菌對人體的進一步侵害,。
良好的個人習慣是保障
石教授認為,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更是讓自己杜絕病毒,、遠離癌癥的重要保障。
由于幽門螺桿菌會通過飲食,、共餐傳播,,因此吃東西時要特別注意,防止“病從口入”,。常洗手,、餐后漱口、不吃被污染的食品,、實行分餐制等,,都能減少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機會,從而大大減少胃癌的發(fā)病率,。
宮頸癌與不良生活習慣的關系則更為密切,,甚至是和有過多的性伴侶有關系。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潔身自好不僅僅是道德層面的問題,,其實也是保證自身健康的法寶,。
大多數腫瘤醫(yī)學專家認為,致癌的病因很可能是多因素的,。即便如此,,在被病毒感染的人群中,癌瘤發(fā)生的機會相對而言并不低,,而且至少這是目前可以明確采取措施進行癌癥預防的,,不多的有效手段之一。石教授認為,,即使那些對導致癌癥還不很明確的病毒,人們也應該提高警惕,。有時候,,“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盡量采取預防措施,,才不會錯失生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