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的德國《自然科學》(Naurwissenschaften)雜志報道了我國科學家與巴西古生物學家合作成果,,研究人員在我國遼西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翼龍化石“獵手鬼龍”——扁而長的頭骨,形似鷓鴣,;異常粗大的牙齒參差叢生,;頭頂還有一個高高的奇特的脊冠。
這一發(fā)現(xiàn)為“一些重要的翼龍類群起源于遼西地區(qū)”這一觀點,,再添佐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說:“與這一化石相似的種類只在巴西發(fā)現(xiàn)過,結合之前也僅僅在遼西和巴西發(fā)現(xiàn)的其他翼龍類群,,越來越多的化石證據(jù)說明兩個相聚遙遠的翼龍動物群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演化關系,。”
獵手鬼龍:奇特的捕魚翼龍
獵手鬼龍發(fā)現(xiàn)于遼寧西部凌源四合當?shù)木欧鹛媒M湖相頁巖中,時代為早白堊世晚期(距今約1.2億年),這里也是遼西地區(qū)又一個新的化石富集地點。
這件標本保存了十分完整且關聯(lián)的頭部骨骼以及前幾節(jié)頸椎,。汪筱林向記者展示了修復后的化石標本:鬼龍的頭骨長38cm,它的鼻眶前孔占頭骨長度的1/4,具有一個頭盔狀的圓頂額骨脊冠,吻端牙齒巨大且粗壯并向前傾斜,甚至前端的幾枚牙齒的長度遠遠超過了上下頜的高度等形態(tài)特征,。
汪筱林介紹,這件標本上還有一個重要發(fā)現(xiàn):獵手鬼龍的糞化石,。這是首次確切地發(fā)現(xiàn)翼龍糞化石及其與骨骼化石共生保存,“我們發(fā)現(xiàn)糞化石主要由魚類骨骼碎片組成,這直接證明了鬼龍是食魚的。”
汪筱林說,依據(jù)其頭骨形態(tài),、齒列結構和吻端發(fā)育的加長加粗的強壯牙齒,以及共生的糞化石,很顯然這類翼龍是一類非常兇猛的食魚動物,。它們吻端異常加大加長且向四周伸展的牙齒,在捕食時可能就像漁網(wǎng)一樣把水中魚圈起來,而頭骨后部發(fā)育的高高的脊冠可以增加飛行捕食時的穩(wěn)定性和準確率。
此前古生物學家認為大部分的翼龍類群是食魚的,但是很少有直接的化石證據(jù)來證明,??茖W家們還從獵手鬼龍生存的環(huán)境中找到了佐證:遠古時期的遼西地區(qū)有寬闊的湖面和豐富的魚類,如吉南魚、中華弓鰭魚,、北票鱘和原白鱘等,為獵手鬼龍?zhí)峁┝顺渥愕氖澄飦碓础?br />
巴西翼龍從遼西遷徙而去?
類似的奇特的翼龍化石除了先后在巴西和中國發(fā)現(xiàn)的這兩個屬種外,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被發(fā)現(xiàn)過,。為什么兩個地理位置相距如此遙遠的翼龍類群,會這樣相似?我國科學家猜測,巴西翼龍很可能是從遼西擴散遷徙過去的。“當然,它們并不是一下子就飛過去的,其中經(jīng)過了漫長的遷徙和演化的過程,。”
汪筱林介紹說,鬼龍和2003年發(fā)表的來自巴西的玩具翼龍十分相像,。兩者在頭骨后部都具有類似的脊狀結構,但是玩具翼龍的脊冠保存不完整,似乎要比鬼龍更長更平緩。此外,鬼龍與玩具翼龍在牙齒結構上也很相似,。它們的上下頜都具有相似的齒列結構和大小不同的牙齒,尤其吻端的牙齒巨大,。但鬼龍的前端牙齒尤其巨大,也遠遠大于玩具翼龍的吻端牙齒,這樣的牙齒及其齒列結構對于水中捕魚來說當然是大有益處的。
其實早在2002年,我國科學家就開始研究并關注遼西熱河生物群九佛堂組的這一翼龍組合與巴西翼龍動物群之間的關系,。“2002年,我們發(fā)現(xiàn)的中國翼龍,它屬于古神翼龍科,。在此之前,古神翼龍科的成員僅僅發(fā)現(xiàn)于巴西。”汪筱林說:“當時我和著名古鳥類專家周忠和就提出遼西九佛堂組與巴西桑塔納組的翼龍組合面貌十分相似的觀點,并注意到這兩個翼龍動物群之間存在著密切的演化關系,。”
他們提出,我國遼西地區(qū)可能是一些白堊紀翼龍類群起源和輻射中心,。他們認為熱河群義縣組(距今約1.25億年)的翼龍類群是從歐洲晚侏羅世以德國索倫霍芬灰?guī)r(距今約1.45億年)為代表的翼龍類群逐漸演化遷移而來,九佛堂組(距今約1.2億年)的翼龍組合以本地起源的新生分子為特征,其中許多成員逐漸繁盛并向外遷移輻射直至擴散到南方的岡瓦納大陸。汪筱林說:“以巴西早白堊世晚期桑塔納組(距今約1.1億年)的翼龍動物群為代表的南美翼龍組合可視為這次輻射的主要證據(jù),。”
他認為,這種向外的擴散可能與九佛堂組沉積時期具有較強飛行能力的鳥類大輻射引起的生存競爭有關,“通俗地說,就是那時鳥類開始繁盛,它們中的大部分也以魚類為食,飛行能力還比翼龍強,因此逼迫翼龍不得不另覓他處,。”汪筱林說,包括九佛堂組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最小的具有樹棲習性的森林翼龍在內(nèi),越來越多的化石證據(jù)支持一些重要的翼龍類群如古神翼龍和古魔翼龍類,以及大型的無齒翼龍類等白堊紀翼龍類群起源于遼西地區(qū)的觀點。(生物谷Bioon.com)
doi:10.1007/s00114-012-0889-1
PMC:
PMID:
Original PaperNew toothed flying reptile from Asia: close similarities between early Cretaceous pterosaur faunas from China and Brazil
Xiaolin Wang, Alexander W. A. Kellner, Shunxing Jiang and Xin Cheng
Despite the great increase in pterosaur diversity in the last decades, particularly due to discoveries made in western Liaoning(China), very little is known regarding pterosaur biogeography. Here, we present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pterosaur from theJiufotang Formation that adds significantly to our knowledge of pterosaur distribution and enhances the diversity of cranialanatomy found in those volant creatures. Guidraco venator gen. et sp. nov. has an unusual upward-directed frontal crest and large rostral teeth, some of which surpass the marginsof the skull and lower jaw when occluded. The new speci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a rare taxon from the Brazilian Crato Formation,posing an interesting paleobiogeographic problem and supporting the hypothesis that at least some early Cretaceous pterosaurclades, such as the Tapejaridae and the Anhangueridae, might have originated in Asia. The association of the new specimenwith coprolites and the cranial morphology suggest that G. venator preyed on f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