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大型食草類動物肋骨上的切割痕分布(張雙權供圖)
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2005-2006年發(fā)掘出土了上萬件動物化石,。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員基于遺址中兩種優(yōu)勢動物——原始牛和普通馬骨骼單元的量化與統(tǒng)計分析,,逐次衡量了多種埋藏學營力在這一動物群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發(fā)現(xiàn)相對于自然性因素而言,,古人類的狩獵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肢解,、屠宰,、搬運等活動才是造就這一動物群當前面貌的最主要原因,。研究人員首次確認了東亞舊石器時代記錄中古人類對于原始牛和普通馬骨骼單元的差異處理模式,,表明這一時期的古人類已經(jīng)掌握了足夠的狩獵技巧與生存技能,,并且熟知大型獵物的生態(tài)習性及解剖特點和營養(yǎng)價值,從而能夠根據(jù)獵獲對象的不同而采取相應的野外處理和搬運策略,。5月15日出版的《中國科學》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刊發(fā)了該項研究成果,。
靈井許昌人遺址位于河南省許昌市西北約15公里的靈井鎮(zhèn)西側, 海拔高度117米,。這一遺址最初發(fā)現(xiàn)于上世紀中葉,。2005~200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新的發(fā)掘與研究,,在近300平方米的范圍內出土人類頭骨化石斷塊近20件,、石制品近萬件以及包括部分骨器在內的動物骨骼化石萬余件。許昌人遺址屬于舊石器時代早期向晚期的過渡階段,,為東亞地區(qū)現(xiàn)代人類行為起源問題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水流、食肉類動物,、古人類活動等是目前考古學家普遍認可的能夠導致考古遺址中大型食草類動物骨骼聚集的主要因素,。研究人員通過對靈井遺址中原始牛和普通馬骨骼單元分布的統(tǒng)計分析,基本解析了水流,、食肉類動物,、古人類以及沉積后作用等多種埋藏學營力在這一動物群形成過程中的影響與權重,發(fā)現(xiàn)水流作用,、食肉類破壞以及沉積后作用等對于靈井動物群最終面貌的形成并未產生明顯的影響,,而古人類的活動才是導致這些大中型動物骨骼聚集和改造的主導因素。
靈井動物群中的原始牛,、普通馬都是以壯年個體占據(jù)數(shù)量優(yōu)勢,,這種以壯年成員為主要代表類群的動物死亡模式是古人類行為的獨特體現(xiàn),反映了古人類在狩獵活動中的選擇性傾向,,具備了相對成熟而系統(tǒng)的生存活動和社會組織形式,。
考古動物群中的骨骼圓周比及骨骼長度分布規(guī)律都能夠反映古人類或食肉動物對于動物骨骼改造方面的區(qū)別。靈井動物群其絕大部分食草類動物的長骨標本的骨骼圓周比都小于25%,,完成測量的大約1300件附肢骨的長度大都集中分布在3~6 cm 以及6~9 cm范圍內,,均可解讀為古人類的行為活動結果。
考古動物群中的不同動物屬種在骨骼單元分布方面的差異是了解古人類在獲取,、處理,、搬運乃至消費動物性資源方面信息的重要載體。從靈井遺址的原始牛和普通馬的骨骼單元的差異分布來看,,普通馬除了相對較多的頭骨和下頜骨材料之外,,其他的骨骼部位如管狀骨幾乎難覓蹤跡,這一發(fā)現(xiàn)與現(xiàn)代狩獵采集部落的搬運選擇是非常吻合的,。也就是說,,相對于原始牛而言,,靈井時期的古人類就如同現(xiàn)代人類一樣,他們總是選擇將普通馬的全部骨骼材料搬運回營地,,而將原始牛的大部分骨骼直接拋棄在狩獵場所。
研究人員推測馬科動物與偶蹄類動物在解剖結構方面的差異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兩者在營養(yǎng)物質殘留量方面的差異是導致這一行為的另一重要原因,,即馬科動物的骨骼單元有著相對更為結實的肌肉附著點,,即使是經(jīng)過較為細致的野外處理(如剔肉等)之后,仍然會有大量的營養(yǎng)組分附著在骨骼表面,,如果古人類選擇將其拋擲野外的話將會造成更多的營養(yǎng)物質的流失,。馬科動物的長骨,其骨髓腔明顯的要小一些,,而且其骨髓是散布在骨骼內部的大量骨松質之內的,,與偶蹄類骨髓幾乎全部存在于長骨髓腔的情況有著較大的差別,古人類是根本沒有辦法加以利用的,。
靈井動物群是由多次小規(guī)模的狩獵活動相互“疊加”而形成的一個最后的綜合體,,它并不是一次大規(guī)模群體狩獵活動而導致的大量獵物的極度豐富。因此,,當古人類每次獲取了比較有限的獵物資源的時候,,他們應該不會輕易浪費掉任何可能攫取的營養(yǎng)組分,而是這些殘存有相對較多資源的骨骼部位搬運回中心營地,。在那里,,他們不僅有足夠的時間,而且也有足夠的技術和能力更為徹底地提取那些殘存的資源,。
文章第一作者,、古脊椎所張雙權博士說,靈井遺址首次記錄了東亞舊石器時代考古動物群中的這一考古發(fā)現(xiàn),,并且揭示了古人類行為特征方面的重要信息,,說明這一時期的古人類已經(jīng)與其周邊的自然環(huán)境有了較為良好的耦合關系,尤其是在與大型食草類動物的關系方面,,古人類不僅掌握了足夠的狩獵知識與技能,,而且他們或許已經(jīng)熟知了這些“鄰居”的生態(tài)習性及解剖特點或/和營養(yǎng)價值,從而能夠根據(jù)獵獲對象的不同而采取相應的野外處理和搬運策略,。
古脊椎所高星研究員說,,“本項研究有別于以往的考古動物群分析,不僅關注了原始牛和普通馬在上下頜牙齒等傳統(tǒng)研究材料的數(shù)量特征,,同時基于這兩種大型食草類動物所有骨骼單元的系統(tǒng)量化分析,,初步確認了上述兩種動物在骨骼單元分布模式方面的顯著差異,這是目前東亞地區(qū)舊石器遺址研究中尚未得到驗證的一個重要現(xiàn)象”,。
該項研究獲得了中國科學院戰(zhàn)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國科學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生物谷Bioon.com)
doi:10.1007/s11430-011-4279-x
PMC:
PMID:
Skeletal element distributions of the large herbivores from the Lingjing site, Henan Province, China
ShuangQuan Zhang, ZhanYang Li, Yue Zhang and Xing Gao
More than ten thousands of bone fragments were recovered from the Lingjing site, Henan Province during 2005 and 2006.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quantificati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the skeletal elements of the two predominant species in this assemblage, aurochs (Bos primigenius) and horse (Equus caballus), the differential influences and weights of a variety of taphonomic agencie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assemblage are assessed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e natural agencies, hominid hunting and the subsequent disarticulation, slaughtering, and their transport of the bone elements of the prey species are the main factors accounting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present assemblage. More importantly, this study initiatively identifies hominid’s 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the bones of aurochs and horse in the Paleolithic record of East Asia and demonstrably suggests that hominids at the site have already practiced sophisticated hunting techniques and subsistence strategies and may be quite familiar with the ecological and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nutritional values of the large-sized prey animals and can accordingly take different processing and handling strategies at the hunting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