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同性戀的性向可能是先天造成,而非后天環(huán)境所影響,?一項相關研究調查了1000位男性同性和異性戀的資料,,結果發(fā)
現男同性戀性取向最大的關聯因素是家中兄長的數目。這項有趣的研究于近日發(fā)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雖然類似的理論在多前年就有學者提出過,,但最新的研究證明了同性戀與是否被兄長扶養(yǎng)長大無關,但似乎與媽媽是否曾生過男孩有關,。以生物觀點來解讀則為與母親的子宮有關,,而非孩童時期的心理因素。
美國安大略布洛克大學的研究者Anthony Bogaert解釋說,,可能是母體免疫(maternal immunisation)造成的,。對于母親而言,胎兒來自父親的Y染色體是外來物,,在子宮里會產生抗體,;而這種抗體能夠持續(xù)到下一次的懷孕,因而可能對下一胎的男嬰性征方面有影響,。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Marc Breedlove指出,,佛洛伊德認為過于威嚴而冷血的父親可能會使男孩疏于爸爸,趨向轉為同性戀傾向,,尋求取代父親情感的依靠,。但這項調查研究的結果認為應該是母親的免疫排斥導致這樣的現象。
原始出處:
Anthony F. Bogaert
Biological versus nonbiological older brothers and men’s sexual orientation
PNAS published June 28, 2006, 10.1073/pnas.0511152103 ( Neuroscience , Pyschology ) [Abstract]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