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還是不想吃,?為什么老想吃,?現(xiàn)在這是一個讓科學家傷透了腦筋的艱難問題
在大腦中的某個地方,,有一個專門負責控制你吃東西的回路。人一出娘胎就有這樣的預制結構,,在嬰兒時期,,人第一次品嘗食物時,就發(fā)生了一系列神經化學的沖突:
首先,,在大腦的中腦邊緣,有一個控制著愉悅過程的區(qū)域被激發(fā)了,。這時候迷走神經向胃發(fā)送信號,,于是胃開始分泌胃酸,胰腺開始分泌胰島素,,肝臟開始做好了加工糖,、脂肪和淀粉的準備,當這一切都準備就緒的時候,,你的中腦就發(fā)出了一個最初的,、簡單的、無意識的想法:真好吃,。
于是,,一場伴隨終生的“戀愛”拉開了序幕——有可能是愉快的,也可能是折磨人的,。
食欲和性欲的相同之處是,,它們都是保持物種延續(xù)的必要條件。所以,,大自然造就了飲食男女的游戲規(guī)則,,人類無從抵御此等誘惑。
在人類歷史上,,一直都是挨餓的年代多于食物過剩的年代,。大自然從來沒有設計過未加抑制的食欲與過剩的食物資源如何沖突的情景,但如今這種情況比比皆是,。
原始的貪食
后工業(yè)時代,,很多人不愛運動又吃得太多。2007年2月,,世界衛(wèi)生組織發(fā)布各國肥胖比例的調查報告顯示,,當今65億人口中,有16億人超重,。美國超重人數(shù)比例為74.1%,,中國超重人口比例為28.9%。調查還顯示,,中國肥胖人數(shù)從1992 年以來,,已經增長了3倍,。肥胖流行是人們無法控制的事實。人們減肥了又反彈,;人們發(fā)誓要吃得健康卻又受不了美味誘惑,。對醫(yī)生警告的血壓高和膽固醇高,人們只是暫時受點驚嚇,,不到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的時刻,,我們的胃口依然是好得不得了。
體重失調現(xiàn)在已經是全世界死亡的一個首要原因,。華盛頓大學的醫(yī)學副教授戴維·康明思說:“在醫(yī)學領域,,研究食欲可能是最重要的題目了。”為什么我們的胃口對我們的行為有這么大的驅動力,?為什么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犯錯,?要理解胃口這種復雜的過程,需要明白味覺,、嗅覺,、視覺、材質,、腦化學和胃腸化學,、代謝,還有最煩人的心理學,。
古人很少有肥胖的問題,,那時候,肥是值得引以為驕傲的事情,。在人類出現(xiàn)的早期,,食物常常短缺,即使偶爾獲得了足量的食物,,由于缺乏保鮮和防腐技術,,食物也常常變質。因而,,當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時候,,能吃就是福。
《饑餓:非自然的歷史》一書的作者沙門·魯塞爾指出:“人類在硬件上是被設計成吃了又吃的,,并且特別要吃脂肪多的食物,,因為我們不經常獲得這類食物。”我們不僅被設計為吃得過多,,而且還不能夠立即意識到我們已經越過了底線,。母親經常告訴孩子不要狼吞虎咽,這樣不僅不能享受美味,也會感覺不到饑飽,,因為大腦需要過一段時間才能感到飽的信息,,所以當你感覺到吃飽的時候,實際上已經吃撐了,。哈佛醫(yī)學院的教授,、肥胖癥專家杰弗里·福來爾說:“過去,那些持續(xù)暴食,、不會立即喪失胃口的人,,在下一次饑荒期間活得時間更長。”
餓素作祟
計算表明,,在1年的時間里,,平均攝取900,000大卡的成年男性,其體重增加或減少的幅度不會多于1磅,。因為1磅相當于4000大卡,也就是說,,他1年攝取的熱量比我們維持所需能量多出或減少0.4%,,即一天多或少11大卡。
要保持這樣準確的平衡絕非易事,,在很多情況下,,這種調節(jié)開始于生物鐘。和其他動物一樣,,人類也有我們的飲食習慣,。比如我們喜歡在早上7點,中午12點和晚上7點用餐,,到時間我們就會感覺饑餓,。經常給孩子在下午3:30吃午點,晚上睡覺前吃夜宵,,那么到時間他們也會想吃,。在所有這些時刻,引發(fā)我們產生想吃感覺的物質叫做餓素,。 生物谷 www.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