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的神奇魔法究竟從何而來?在這一點上,,科學家們對于小魔法師的興趣似乎絲毫不亞于哈利·波特迷,。
繼2005年《自然》雜志發(fā)表用遺傳理論分析魔法能力的文章后,最新一期《英國醫(yī)學雜志》又刊登了牛津大學學者的“研究成果”,,稱哈利·波特的魔法來自基因遺傳,。
當然,這其實是嚴謹的《英國醫(yī)學雜志》每年年末的一個傳統(tǒng)項目——幽默,。
煞有介事
在文章中,,牛津大學維艾康人類遺傳學信托中心的史瑞拉姆·拉馬高帕蘭、喬治·埃貝斯,、瑪麗安·奈特及朱利安·奈特表示,,通過研究《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發(fā)現“魔法表現出很強遺傳性”,。
奈特舉例說,,布萊克巫師家族七代人都懷有魔法技能,而其他家族也至少有三代人有魔法,。像佩蒂爾姐妹和韋斯萊兄弟這樣的雙胞胎也都擁有同樣的魔法,,“這些都暗示基因在發(fā)揮作用”。
學者們認為,,基因可能通過三方面影響魔法:如果是顯性基因,,孩子只要從父母中任何一人繼承它,就可以具有魔法,;如果是隱性基因,,孩子必須從父母雙方都獲得魔法基因,才能具有魔力,;基因還受到一種表觀遺傳機制的制約,,它能夠“打開”或“關閉”魔法基因,決定魔法性狀是否得到表現,。
他們舉例幾種基因遺傳的魔法,。比如,只有斯萊特林家族后代掌握蛇語,,西比爾·特里勞妮和她的高祖母都擁有預言術,,尼法朵拉·唐克斯將變形術傳給了她兒子,。
研究人員甚至給這些魔法找到了候選基因:因為與言語文字相關,FOXP2成為蛇語魔法的基因載體,;因為和色素形成相關,,MC1R基因被用來解釋唐克斯隨意變換發(fā)色的奧秘。
無獨有偶
這已不是學者們第一次提出“哈利·波特”基因論,。早在2005年,,澳大利亞墨爾本兒童研究所的杰弗里·克雷格、勒內·道和瑪雅安·艾特肯就在《自然》雜志發(fā)表文章,,運用孟德爾遺傳理論來分析小說中的虛擬人物,。
他們稱魔法基因“W”屬于隱性基因,巫師,、巫婆們只有同時擁有兩套“W”基因,才能夠擁有魔法,。如果他們的基因中擁有無魔法的普通人“麻瓜”的基因“M”,,那么他們也將成為麻瓜。
于是,,羅恩·韋斯萊,、納威·隆巴頓及德拉科·馬爾福等來自巫師世家的孩子都是“純血”巫師,因為他們父母都擁有“WW”型基因,;赫敏·格蘭杰屬于麻瓜所生的巫師,,因為她父母的基因型是“WM”;哈利·波特只能算作“混血”巫師,,因為他的母親為麻瓜所生,。
在小說中,反面人物也用遺傳論給巫師分等級,,其中包括地位最優(yōu)越的純血巫師,、混血巫師以及麻瓜所生的、最低賤的“麻血”巫師,。
創(chuàng)意大獎
其實,,兩組科學家的“論文”都不是嚴謹的學術研究,而是戲說科學,。澳大利亞學者在《自然》雜志發(fā)表論文,,其實為了研究兒童教育問題。他們在文章前言中寫道:“我們每天都被各種基因發(fā)現消息所轟炸,,但對于那些沒有遺傳學專業(yè)知識的人們來說,,要接受并運用這些理論很難。針對所有年齡段的教育當然需要,,但是我們怎樣教育孩子們理解這些概念呢,?”
為此,,《紐約時報雜志》曾給這一論文授予當年“年度創(chuàng)意大獎”。
至于《英國醫(yī)學雜志》,,編輯部每年年末都會推出一些幽默滑稽的文章,,為新年增添氣氛。“論文”作者瑪麗安·奈特和朱利安·奈特在“致謝”時還表示,,他們要感謝“三個小巫婆(作者的女兒),,她們對于原始文本的某些技術問題提供了專家級建議”。(胡曉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