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揭開了撓癢癢能夠止癢的奧秘,。研究者稱,當人們撓癢的時候,,就會干擾并阻止皮膚神經將癢感傳遞到大腦,,進而讓人產生瘙癢停止了的感覺。
在最新一期出版的《自然神經科學》雜志上,,美國明尼蘇達州大學的科學家公布了他們的這一研究成果,。該研究負責人、明尼蘇達州大學教授格倫-吉斯勒說,,當人們在撓癢時,,會刺激同一皮膚部位的各種疼痛和觸覺感受器,從而干擾瘙癢感受的傳達,。與人體許多感覺系統(tǒng)一樣,,痛覺和觸覺感受器被激活,就會產生一種“周圍抑制”效應,,阻止瘙癢感受器發(fā)出的瘙癢信號,,于是瘙癢感就被短暫地“關閉”掉了。雖然這樣有助于緩解瘙癢感,,但抓撓只能解決燃眉之急,,如果用力過猛、次數(shù)過多,,皮膚可能受到進一步的刺激,,也許還會被抓傷。
不過,,研究人員同時也強調,,只有在皮膚真正發(fā)癢的時候用手抓才可能起到效果。神經系統(tǒng)科學家認為,,這一發(fā)現(xiàn)將可以用來研究慢性瘙癢癥的治療方法或制造有效的止癢藥物,。此前已有研究表明,脊髓上有一個特殊的部位,,被稱為脊髓丘腦束,。脊髓丘腦束是使人產生瘙癢感覺的主要原因??茖W家們發(fā)現(xiàn),,該部位的皮膚細胞對發(fā)癢物質的反應比其他部位的細胞更為敏感,。產生瘙癢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皮膚本身問題,,如濕疹或是牛皮癬,;有的甚至是因為身體其他疾病,如帶狀皰疹或是膽囊問題,。當然,,還有許多其他原因,目前尚不明確,。
瘙癢的感覺起因于瘙癢感受器(癢覺神經末梢)受到某些物質的刺激,,這些刺激物質包括能引發(fā)免疫應答的組胺類物質、緩解疼痛的阿片類物質,、神經肽(包括大腦中釋放的內啡肽和調節(jié)疼痛的信號分子),、負責在神經細胞之間傳遞信號的乙酰膽堿和5-羥色胺、能讓脊髓神經細胞產生痛覺的前列腺素等,。這幾類物質的刺激作用一般與發(fā)炎,、干燥有關,或者與其他一些皮膚,、眼睛粘膜或結膜的損傷有關,。一般而言,瘙癢與一種瘙癢感受器的激活有關,,這類感受器由一些特殊的神經細胞構成,,科學家把它們稱為C-纖維。它們的“相貌”和痛感神經細胞一模一樣,,但功能卻截然不同,只負責傳送瘙癢的感覺,。當皮膚受到刺激,,C-纖維攜帶刺激信號,沿著神經傳送到脊髓最終抵達大腦,。
科學家們再次在某些靈長類動物身上驗證了這一說法,。他們通過抓撓實驗對象的脊髓丘腦束部位,有效地防止了該部位將瘙癢的感覺信號傳送到大腦中,。格倫-吉斯勒表示,,盡管人們對瘙癢的研究已有一個世紀左右的時間,卻未找到一種單獨生效的抗癢療法,。但還是有不少局部和口服藥物有助于抑制瘙癢感,,包括一些洗劑和乳膏、抗組胺藥,、類阿片拮抗藥,、阿司匹林,。另外,紫外線療法也能緩解瘙癢感,??茖W家們希望這一發(fā)現(xiàn)能夠幫助人類進一步了解皮膚發(fā)癢的復雜原因,甚至可以進一步研究出治療瘙癢病癥的有效方法,。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常識:身上突然莫名其妙地癢,,痛快撓幾下,一般就舒服多了,。但為什么撓撓就不那么癢了,,沒人說得清楚,研究人員以前也不了解,。
《自然神經學》6日刊登了美國研究人員對“抓癢”的研究成果,。
癢分好些種 有的抓撓沒用
“抓癢”課題是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神經科學教授格倫·吉斯勒領導研究的。
吉斯勒說,,讓人們感覺癢的原因有五十多種,。首先是皮膚本身狀況,濕疹,、牛皮癬,、帶狀皰疹等皮膚病都會引起瘙癢;其次,,糖尿病,、肝病、腎病,、艾滋病等病人也時常會覺得瘙癢難耐,;某些癌癥患者甚至會因為止疼藥帶
來無法忍受的奇癢,最后不得不停藥,;大部分時候,,人身上會莫名其妙地癢起來,這種小癢撓幾下就可緩解,,也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
不過,由疾病引發(fā)的瘙癢不容易對付,,連吃藥也不能奏效,。由于不了解“癢-撓”背后的生理機制,很可能給治療帶來不利影響,。比如身上發(fā)癢很多情況下不是撓撓就解決了的,,還有人癢得莫名其妙,也沒明顯軀體癥狀,。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癢就亂抓一通,,也往往會造成皮膚破損,甚至引發(fā)感染,。
吉斯勒說,,所以科學家們想要為這些人找到“不用弄破皮膚就能止癢”的辦法。
撓過后 神經細胞變遲鈍
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假設抓撓減輕癢癢的原因,,不是瘙癢皮膚神經纖維在抓撓下發(fā)生了作用,,而是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本身產生了影響,尤其是影響到了脊髓丘腦束(STT)神經細胞,。
脊髓丘腦束神經細胞分布在人體脊髓里,,向大腦傳輸有關疼痛、溫度和感覺等信息,。以前研究得知,,皮膚發(fā)癢產生像組胺這樣的化學物質時,脊髓丘腦束神經細胞會變得活躍,,然后把癢癢感傳遞到大腦,。
于是,研究人員給短尾猿注射組胺化學藥劑,,給它們腿部制造瘙癢,,接著研究人員撓短尾猿發(fā)癢的腿。
他們用儀器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當短尾猿癢時,,脊髓丘腦束神經細胞興奮起來,開始向大腦傳遞一種信號,,讓大腦感知“癢”,;撓過后,感覺不癢了,,信號的發(fā)送頻率就明顯降低,。也就是說,撓癢癢能讓向大腦傳遞刺激的神經細胞變得“遲鈍”,,從而減輕癢感。
當研究人員撓短尾猿不癢的腿時,,脊髓丘腦束神經細胞也會興奮起來,,但怎么抓撓都無法“平息”神經細胞的興奮狀態(tài)。這說明脊髓丘腦束神經細胞能夠分辨身體是否真癢,。
實驗證實了研究人員的猜測,,癢感不是在瘙癢皮膚部位產生的,抓撓也不是減輕這塊皮膚的癢感——無論癢還是癢感消除,,都是源于脊髓,。
因此,,研究人員相信,癢癢感會使脊髓丘腦束神經細胞產生興奮狀態(tài),,抓撓不知為什么能抑制這種興奮狀態(tài),。
吉斯勒說:“這就好像脊髓中有個‘小大腦’。我們想揭開這一現(xiàn)象背后的奧秘,,因為那樣我們就能知道如何緩解瘙癢,。”
癢癢還和情緒心理等有關
神經研究人員還強調,癢和抓撓之間遠不是生理機制這么簡單,,情緒和心理因素也常常會在其中起作用,。癢感和抓癢事實上復雜神秘得多,就像韋克福雷斯特大學溫斯頓-塞勒姆醫(yī)療中心醫(yī)生吉爾·尤斯波維奇在寫給美聯(lián)社的信中說的:“吉斯勒的研究非常重要,,為對神經系統(tǒng)和瘙癢進一步研究打開了通路,。”
吉斯勒希望科學家能在現(xiàn)有發(fā)現(xiàn)下,利用藥物或者某種刺激物,,模仿出脊髓丘腦束神經細胞的活動,,解決人們的“難言之癢”。
尤斯波維奇沒有參與吉斯勒的研究,,但也在研究瘙癢問題,。他說,自己的研究證明,,大腦中的某一特殊回路同樣在人們抓撓時起到止癢作用,。(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始出處:
Nature Neuroscience 6 April 2009 | doi:10.1038/nn.2292
Relief of itch by scratching: state-dependent inhibition of primate spinothalamic tract neurons
Steve Davidson1,2, Xijing Zhang2, Sergey G Khasabov3, Donald A Simone1,3 & Glenn J Giesler Jr1,2
Itch is relieved by scratching, but the neural mechanisms that are responsible for this are unknown. Spinothalamic tract (STT) neurons respond to itch-producing agents and transmit pruritic information to the brain. We observed that scratching the cutaneous receptive field of primate STT neurons produced inhibition during histamine-evoked activity but not during spontaneous activity or activity evoked by a painful stimulus, suggesting that scratching inhibits the transmission of itch in the spinal cord in a state-dependent manner.
1 Graduate Program in Neuroscienc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inneapolis, Minnesota, USA.
2 Department of Neuroscienc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inneapolis, Minnesota, USA.
3 Department of Diagnostic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inneapolis, Minnesota, 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