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對當今社會的影響在不斷擴大,,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人們的關心。一個國家科學研究的水平如何是牽涉到國力和能否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問題,。那么中國的科學研究狀況如何?存在哪些問題,?日前記者就此采訪了中科院植物所所長韓興國,。
記者:評價一個國家的科技狀況和水平的指標很多,比如專門從事科研和科研管理人員占總人口的比例,、公眾的科學素養(yǎng),、萬人接受大專教育的數量、國家的基礎科研投入總量和基礎研究投入占 G DP的比例,、企業(yè)用于研究與開發(fā)(R&D)的投入,、專利申請數量和轉化數量、科技對國民經濟發(fā)展的貢獻率,、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數量等等,。您是哪一種價值取向呢,?
韓興國:要找出一條全面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單一指標是很困難的。比如我國從歷史上就沒有自己培養(yǎng)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但這并不說明我國的科技事業(yè)就沒有發(fā)展和進步;印度早有因為完全在本國研究發(fā)現“拉曼光譜”而獲得193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拉曼,,但現在也很難說印度就是一個科技大國,。
盡管找出全面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單一指標是很困難的,但我認為,,一個國家發(fā)表國際論文(包括發(fā)表在國際期刊,、論文集和大會報告)的數量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
記者:您認為中國目前的科研水平如何,?
韓興國:按國際科學論文數量排序,,我國在2000年是排在世界第八位,排在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和加拿大之后。具體分析,,2000年我國科技工作者在國際上發(fā)表論文(含期刊論文和會議論文)共49678篇,,占世界論文總數1399776篇的3.55%。這一數字同我國 G DP占世界GDP總量的百分比基本一致,。如果套用經濟學的名詞,,我以為中國科技和中國經濟一樣,在世界上依然屬于“發(fā)展中國家”,。
記者:您的看法很獨特,。不過,國際科學論文排名第8和科技的“發(fā)展中國家”總是很難讓人把它們劃等號,。
韓興國:這也僅僅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不過下面的事實是不能忽略的。資料表明,,我國大約有2000多萬名科技工作者,,有2.3萬多個科技機構,但2000年被SCI收錄的論文卻只有30499篇,。也就是說,,在不考慮其論文質量的前提下,平均每一個研究單位一年發(fā)表的國際論文不到1.5篇,,每600多個科技工作者一年才能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fā)表1篇論文,。
再看我國的科技投入,。2001年我國的科技總投入已達到900億人民幣,第一次占到 國民生產總值的1%,。但這一數字也只是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投入到人口與健康領域的幾分之一,。日本2001年上半年投入到基因藥物一個領域的研究經費就達6000億日元(約370億元人民幣),投入到納米技術領域的經費達512.2億日元,,而德國2002年投入到該領域的經費達1億馬克(1美元合2.2馬克),。
再舉一個例子。1998年我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聘任赴云南參加當年全國申請生態(tài)學領域的面上基金評審,,從280多位申請人中挑選30位“中標者”,,這30位科學家將分享總額為350萬元人民幣(約45萬美元)的生態(tài)學項目。而我原來在美國的一個同事同年申請得到的經費則是400萬美元,!可見,,我國的科技投入特別是對基礎性研究的投入還很低。
記者:您剛才談了對我國科技整體水平的看法,,其中有些現象確實令人震驚,。您認為目前我國科研工作中主要還存在哪些問題?
韓興國:我認為,,目前我國科研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人才儲備和培養(yǎng)不夠,、高質量的科技論文較少、科技期刊雜志水平低,、科技成果轉化力度不夠,、科技評價體系還缺乏獨立性和公正性、科技創(chuàng)新水平不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