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我國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中國北極黃河站在挪威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新奧爾松建成并投入使用,。此前,,中國國家海洋局和極地研究中心于7月15日宣布,,我國計劃于今年10月下旬至明年3月底,實施為期約150天的中國第21次南極考察,。
我國對極地考察工作非常重視,,但與美俄等國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美國2003年至2004年的極地研究計劃共有700名科學家參與,,涉及156個研究項目。美國科研機構,、大學,、軍方都對該計劃給予了全方位支持,國會也從不要求削減與極地研究有關的預算,。早在1999年,,其他國家用幾百萬美元搞極地研究的時候,美國的極地研究經(jīng)費已經(jīng)突破了2.5億美元,。俄羅斯在極地研究方面繼承了蘇聯(lián)的雄厚實力,,在南極大陸周圍,共分布著俄羅斯8個常年考察站和6個夏季考察站,。雖然由于財政緊張,,幾個考察站暫時關閉,但俄羅斯在極地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始終處于世界前列,。除了美俄兩國,,英法日等20多個國家在南極和北極設有科學考察站,這些科考站近幾年越來越繁忙,,因為很多國家都意識到,,極地考察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具有極為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黃河站物業(yè)由挪威負責
中國于1984年開始進行第一次極地考察,,主攻方向是南極。經(jīng)過不懈努力,,1985年,,中國在喬治王島南部建立長城站。現(xiàn)在,,長城站已有建筑25座,,建筑面積4200平方米,各種科研,、生活設施比較齊全,,每年可接待越冬考察者40人,度夏考察者80人,。1989年,,我國又在南極大陸的東部建立了中山站,與長城站相比,,中山站稍小,,建筑面積為2700平方米。南極的兩個考察站經(jīng)過近20年的經(jīng)營已初具規(guī)模,,相比之下,,我國在北極新建的黃河站是三個站中基礎最好的一個。黃河站所在的挪威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新奧爾松是各國研究北極的“大本營”,。到目前為止,,挪威、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日本,、韓國這7個國家的科考站都建在這里。黃河站的主體建筑是一棟二層小樓,,它原為一家挪威公司的職工宿舍,,中國方面把它租了下來,并進行了改造?,F(xiàn)在,,站內有光學觀測室、實驗室,、宿舍,、閱覽室和儲藏室。挪威政府對各國考察站有嚴格規(guī)定,,各國考察站的物業(yè)完全由挪威政府負責,。如考察站的上下水系統(tǒng)由挪威組建的后勤機構管理,,以防止凍結;各國考察站內不能單獨生火做飯,,考察人員都要吃挪威的“大食堂”,。
我國在自然環(huán)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的極地考察站開展了大量科學研究,。這些研究包括:氣象學,、高層大氣物理學、地磁和地震等項目的常規(guī)觀測,。在南極每年的夏季,,除常規(guī)觀測外,我們的考察站還進行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冰川學、生物學,、環(huán)境科學,、人體醫(yī)學和海洋科學的現(xiàn)場科學考察工作。
極地考察對國家的戰(zhàn)略意義
雖然我國的極地考察工作已進行了20年,,雖然我們在南北兩極都建立了科考站,,但提起極地,恐怕很多人都會覺得遙遠,。實際上,,從國家戰(zhàn)略意義的角度來講,南北兩極離很多國家都“非常近”,。這種戰(zhàn)略意義可概括為四大類:
一是環(huán)境意義,。南北極作為地球的兩大冷源,左右著全球的冷暖過程,。以中國為例,,由于我國處于北半球,北極是我國冷空氣的主要來源地,,來自北極的寒流常常給我國的工農業(yè)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重大危害,。我國牧區(qū)經(jīng)常遭受的“白災”(即雪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此外,,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是東亞季風,,研究表明,北極海水與海冰的相互作用是影響東亞季風的重要因素,。只要東亞季風發(fā)生變異,,就很容易在我國形成氣象災害。因此,,我國迫切需要加強對北極氣候變化的預測性研究,,為我國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科學依據(jù),。
除了對中國能產生巨大影響,兩極也牽動著世界各國的心,。美國科學家曾在一份科研報告中指出,,阿拉斯加冰川融化的速度驚人,每年平均矮了半米多,,成為世界海平面上升的最大單一水源。研究顯示,,在過去100年里,,全球海平面上升了20厘米。如果南極冰蓋完全融化,,海平面將升高60米,,許多國家將被汪洋大海吞沒。為此,,各國尤其是那些極地附近的國家,,都把對極地的研究作為一個非常嚴肅的課題來抓。
二是經(jīng)濟意義,。據(jù)美國科技協(xié)會所屬的“美國北極資源中心”披露,,保守估計,北極地區(qū)潛在的可采石油儲量有1000億至2000億桶,。煤炭資源估計占世界煤炭資源總量的9%,。除了能源,北
極還有大量的銅—鎳—钚復合礦,,以及金,、金剛石、鈾等礦藏,。雖然各國在極地進行實際開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對于全球能源逐漸匱乏的現(xiàn)狀來說,極地無疑是地球“最后的寶藏”,。
與在極地開采能源相比,,開發(fā)利用極地的生態(tài)資源更為現(xiàn)實。在北極,,最重要的經(jīng)濟魚類是北極鱈魚,,這種魚分布于整個北極海域,是典型的冷水性魚類,。它們不僅數(shù)量極大,,而且營養(yǎng)豐富,市場開發(fā)潛力巨大,。比起北極鱈魚來,,南極大磷蝦更有名,。中國科學家通過南極科考活動,發(fā)現(xiàn)那里的南極大磷蝦是地球上最大的單種(無其他變種)生物資源,,并具有極高的營養(yǎng)價值,。這一資源的現(xiàn)存量估計為6.5億噸至10億噸,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大,、也是最后一個蛋白庫,。對于人口膨脹、食物短缺的當今世界,,南極磷蝦資源無疑十分珍貴,;如果從食品、藥物資源,、工業(yè)原料和新的生物技術的角度進行綜合開發(fā)利用,,其前景將更加廣闊,尤其是對于我國這樣一個海洋自然資源相對貧乏的人口大國來講,,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我國是一個新興的遠洋漁業(yè)國家,其中分布在北太平洋從事捕撈作業(yè)的漁船有120艘,,占海外漁船總數(shù)的1/8,,而其捕撈量卻占海外總捕撈量的26.4%。因此,,在北冰洋及周邊公海進行漁業(yè)資源的綜合調查,,將對在該海域從事漁業(yè)生產的我國遠洋漁船作業(yè)產生直接的指導意義,為我國在上述海域漁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科學依據(jù),。
三是軍事意義,。眾所周知,北極位于亞,、歐,、北美三大洲的頂點,有聯(lián)系三大洲的最短航線,,從華盛頓到莫斯科僅6750公里,,比歐洲航線近1000多公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剛結束時,,美國已經(jīng)意識到,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北冰洋會成為美蘇爭奪的軍事要地,。為爭取戰(zhàn)略主動,美國從1946年開始,,派飛機在北極地區(qū)進行考察,,每周兩架次,,考察內容包括地形、冰面特點,、飛行員對北極氣候的適應能力等,。1949年,美國開始在從阿拉斯加到冰島這一漫長的北極戰(zhàn)線上構筑大量軍事工事,。20世紀50年代,,美國開始在北極的冰山上建立浮動間諜站,其目的是監(jiān)視蘇聯(lián)核潛艇及其偵察機的動向,。與此同時,,蘇聯(lián)也在一座50多公里長的冰山上建立了間諜站,并把北極圈內最大的城市摩爾曼斯克建成蘇聯(lián)最大的海軍基地,,其龐大的北海艦隊司令部就設在這里,被蘇聯(lián)人稱為“致命武器”的戰(zhàn)略核潛艇也部署在這里,。隨著冷戰(zhàn)的結束,,各國在極地的軍事競爭放慢了腳步,但在平靜的背后,,隱蔽的軍事行動始終存在,。
四是科技意義。在極地科學活動中,,高技術的應用與推廣速度比世界其他地區(qū)更快,。因為,人們要在嚴酷的環(huán)境下進行高難度的工作,。以水下機器人為例,,各國在極地考察中基本都要用水下機器人,但不同技術水平的機器人會給科學家?guī)聿煌某晒?。因此,,各國有意識地適應極地要求,研發(fā)高科技產品,。誰的科技水平過硬,,就能在科研和實際開發(fā)中取得優(yōu)勢。
極地考察關系國策
有專家認為,,極地考察作為國家海洋戰(zhàn)略,,是國家用于籌劃和指導海洋研究與利用的長遠性戰(zhàn)略;是涉及海洋經(jīng)濟,、海洋政治,、海洋外交、海洋軍事,、海洋技術等方面的綜合性長遠戰(zhàn)略,。極地考察事業(yè)的原則首先是服從國家戰(zhàn)略全局,,并充分考慮國家和民族的長遠利益;其次要適應未來極地開發(fā)與斗爭形勢的需要,。
極地考察站與考察船:
長 城 站
長城站建成干1985年2月1O日,, 位于西南極洲南 設得蘭群島喬治王島南部(62°12'59"S,58°57'52"W), 站區(qū)平均海拔高度1O米,,距北京175O1.949千米,。長城 站現(xiàn)已初具規(guī)模, 有各種建筑25座,建筑面積42OO平方米,,各種運輸工具17臺, 除先進的通信設備,、舒適 的生活條件外,還擁有較為完善的科學實驗室,,配備有供科學研究使用的各種儀器設備,。長城站每年可接 納越冬考察人員4O名,度夏考察人員8O名,。
中 山 站
中山站建干1989年1月26日, 位于東南極大陸拉斯 曼丘陵(69°22'24"S,76°22'4O"E),,站區(qū)平均海拔高度 11米, 距北京12553.16O千米。中山站現(xiàn)已初具規(guī)模,, 有各種建筑15座,,建筑面積27OO平方米 各種運輸工具19臺,除先進的通信設備,、舒適的生活條件外,,還擁有 較為完備的科學實驗室,配備有供科學研究使用的各種 儀器設備,。中山站每年可接納越冬人員25名,,度夏人員6O名。
“極地”號考察船
1984年中國首次組隊進行南極科學考察至今,,先后派赴南極地區(qū)擔負運輸,、科學考察的船只有5艘,它們是“向陽紅 1O”號,、“J121”號,、“海洋4”號、“極地”號和“雪龍”號,。其中前三艘,,只進行過一個南極航次,后兩艘則為中國極地運輸,、考察專用船,。
“極地”號原系芬蘭勞馬船廠1971年建造的一艘具有 1A級抗冰能力的貨船,中國于1985年購進后,投資75O萬元改裝成南極科學考察運輸船,。從1986年 1O月25日首航南極以來,,共完成了6個南極航次,于1994年退役,。
“雪龍”號考察船
“雪龍”號原系烏克蘭赫爾松船廠1993年建造的一艘具有B1級破冰能力的破冰船, 中國購進后,,投資31OO萬元改裝成為南極科學考察運輸船,于1994年代替“極地”號服役至今,,已完成4個南極航次,。該船主要技術指標:總長167.0米,、型寬22.6米,、型深13.5米、滿載吃水9.O米,、滿載排水量21O25噸,、最大航速18節(jié)、續(xù)航力2OOOO海里,、主機132OO千瓦 *1臺, 副機8OO千瓦*3臺,、
載重量1O225噸。
“雪龍”號具有先進的導航,、定位和自動駕駛系統(tǒng),,及能容納兩架直升飛機的平臺,、機庫和配套設備,。該船屬B1級破冰船,能以1.5節(jié)航速連續(xù)破冰厚度1.1米(含O.2米雪),。船上設有海洋物理,、海洋化學、生物,、氣象和潔凈實驗室面積2OO平方米,,配備了 CTD和ADCP等國際先進的大洋調查儀器設備。船上有鋪位128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