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隱球酵母菌的基因組
科學家測出了真菌隱球酵母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的兩個近親繁殖株的基因組,,這個病原體真菌感染免疫系統(tǒng)減弱的人,,包括艾滋病患者和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人。這個新的基因組序列為探索真菌病原體的毒理提供了基礎(chǔ),。真菌隱球酵母菌通常存在于鴿子和野生鳥的糞便中,,通過呼吸系統(tǒng)感染人類。真菌隱球酵母菌能引起嚴重的大腦和脊髓疾病,,比如頭痛,、暈眩、嗜睡,、以及惶惑,。基因組序列揭示了一些有意思的成分,,包括集群的轉(zhuǎn)座因子和可變剪接的證據(jù)。Brendan Loftus和同事將真菌隱球酵母菌的基因組與其他真菌的做了比較,。雖然真菌隱球酵母菌有其他真菌共有基因的核心補體,,但新的序列數(shù)據(jù)也揭示了真菌隱球酵母菌不同于其他病原體真菌的毒理。
科學特快報告:The Genome of the Basidiomycetous Yeast and Human Pathogen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Brendan J. Loftus, et al.
信天翁的環(huán)球飛行
信天翁在繁殖季節(jié)之間的18月里到哪里去了,?一項新的研究指出,,它們其中的一些環(huán)球飛行,,有一些繞地球轉(zhuǎn)了兩圈,也有一些在離繁殖地相對較近的南大西洋中徘徊,。通過跟蹤信天翁在非繁殖期間的運動,,英國科學家找到了對灰頭信天翁可能很關(guān)鍵的其他棲息地,這種信天翁是地球上最瀕危的鳥類,。在繁殖季節(jié),,信天翁在南大洋中極大的捕食范圍已經(jīng)為人們所知,但是對繁殖期外它們的活動人們所知甚少,。John Croxall和同事在一個繁殖季節(jié)結(jié)束時,,在灰頭信天翁的腿上綁上記錄器。18個月或更長時間以后,,他們成功地從22只鳥腿上取回記錄器,,下載了這些鳥每天的位置。作者寫道,,這些信天翁遷徙路程的新發(fā)現(xiàn),,進一步加強了這樣一個觀念:對信天翁和海燕的保護,需要南緯30度以下大洋中的長線漁場采用適當?shù)木徍痛胧?
報告:Global Circumnavigations: Tracking Year-Round Ranges of Nonbreeding Albatrosses, John P. Croxall, Janet R. D. Silk, Richard A. Phillips, Vsevolod Afanasyev, and Dirk R. Briggs
使內(nèi)耳的毛發(fā)細胞再生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基因改造的小鼠的內(nèi)耳毛發(fā)細胞能再生,。這為有朝一日研究人員找到一種方法,在這些細胞損傷后幫助恢復聽力或平衡提供了可能,。與魚類,、兩棲類、和鳥類不同,,哺乳動物的毛發(fā)細胞在生命早期就停止了增生,,而分化成其他細胞類型。所以哺乳動物的聽力損失是不可逆轉(zhuǎn)的,,因為這些細胞不再被補充,。Cyrille Sage和同事通過操縱Rb1基因的表達,分析了增生和分化的關(guān)系,。Rb1基因調(diào)節(jié)細胞停止分裂的方式,。當Rb1蛋白質(zhì)缺失時,毛發(fā)細胞能夠分化,,也繼續(xù)增生,。這個效應是否持續(xù)到生命較晚的時期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文章作者說,,他們的發(fā)現(xiàn)“為毛發(fā)細胞的再生,、以及為聽力研究產(chǎn)生細胞系提供了新的機會”。
科學特快報告:Proliferation of Functional Hair Cells in Vivo in the Absence of the Retinoblastoma Protein, Cyrille Sage, et al.
充滿脈沖星的星團
天文學家報告說,,在被稱為Terzan 5的球狀星團中有許多脈沖星,,脈沖星是旋轉(zhuǎn)的中子星,,其電磁波束象探照燈似地周期性地掃過地球。Scott Ransom和同事說,,在此之前,,在24個球狀星團中人們曾觀察到80個脈沖星。他們現(xiàn)在描述了用Green Bank 望遠鏡在Terzan 5中觀察到的21個毫秒脈沖星,。這些脈沖星中大約半數(shù)是雙星系統(tǒng),,一對恒星相互環(huán)繞旋轉(zhuǎn)。其中有一些具有非同尋常的性質(zhì),,比如極高的轉(zhuǎn)速,,或超過中子星質(zhì)量極限的質(zhì)量。對這些脈沖星的進一步研究應該為脈沖星物理,、廣義相對論,、以及球狀星團的形成提供更深入的了解。
科學特快報告:Twenty-One Millisecond Pulsars in Terzan 5 Using the Green Bank Telescope, Scott M. Ransom, et al.
用自旋改變納米磁鐵的磁化方向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將所謂的“自旋極化”電子的電流注入到磁性材料中,,能夠在不需要施加磁場的情況下,改變材料的磁化狀態(tài),,這也許對發(fā)展計算機的磁存儲有用,。Mark Covington在一篇相關(guān)的研究評述中解釋,電子具有電荷和自旋,。雖然傳統(tǒng)的電子器件只用電荷,,但是一批正在研究中的器件開始利用電子的自旋性質(zhì)。帶有電子自旋極化的電流能夠改變納米尺度磁性材料的磁化方向,,因為該電流對材料施加一個力矩,,使其磁化方向反轉(zhuǎn)。I. N. Krivorotov和同事提供了一個觀察這個過程的技術(shù),。
報告:Time-Domain Measurements of Nanomagnet Dynamics Driven by Spin-Transfer Torques, I. N. Krivorotov, et al.
研究評述:A Ringing Confirmation of Spintronics Theory, Mark Covington
尋找原始進化適應的原因
科學家雖然不能用時間逆轉(zhuǎn)的方法來研究為什么某個進化適應在幾十億年前發(fā)生了,,但是他們報告了一個也許是僅次于之的技術(shù)。一個研究小組用試驗手段,,確定了大約35億年前,,真核線粒體首次出現(xiàn)的前后,微生物世界中發(fā)生的一個適應的原因,。他們的方法包括系統(tǒng)學,、蛋白工程、代謝研究,、競爭研究,、以及基因組比較,他們得出結(jié)論認為,異檸檬酸脫氫酶從NAD到NADP“輔因子”的轉(zhuǎn)換,,為微生物體提供了在35億年前的某種營養(yǎng)環(huán)境中生長的優(yōu)勢。文章作者寫道,,用類似的方法應該能夠確定其他原始適應的最有可能的原因,。
科學特快報告:The Selective Cause of an Ancient Adaptation, Guoping Zhu, G. Brian Golding, and Antony M. D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