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接的不同方式和基因復制都是促進新生物學功能產生的進化推動力,。但這兩種模式之間有著怎么樣的聯(lián)系?
來自Kopelman和他同事的研究表明基因家族的大小和它在生成可替換性剪接產物(alternative splice variant)的可能性之間是呈負相關性的,。通過對進化樹上不同時間與人類分開的物種基因家族的分析,,作者向我們展示了基因家族標號1(singletons)采用了剪接的方式而非基因復制的方式。人和鼠的不同復制程度的同源基因的比較發(fā)現(xiàn),,基因可替換性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的情況在保守的singletons中比在人和鼠(復制基因)中高出三倍,。
那么,是不是可以說復制基因已經(jīng)喪失剪接突變體而singletons保留著這項本領,?作者發(fā)現(xiàn)復制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長短和可替換性剪接片斷的多少成正相關,。這個發(fā)現(xiàn)與最近的一項研究相符合,即可替換性剪接來源于外顯子的復制,。
這些結果給我們理解引起遺傳更新的分子進化機制帶來了暗示:獲得新功能的迫切性促發(fā)了基因復制事件的發(fā)生,。
感興趣的網(wǎng)友可以查看文章:
GENOME EVOLUTION: Doubling or splicing: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6, 519 (2005)
ORIGINAL RESEARCH PAPER
Kopelman, N. M. et al. Alternative splicing and gene duplication are inversely correlated evolutionary mechanisms. Nature
Genet. 15 May 2005
WEB SITE
Itai Yanai's web page: http://www.yanaiweb.com/ita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