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民族種類正呈加速消失的態(tài)勢,世界各民族開始不斷分散,、融合和消失,,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世界的人類學家,、遺傳學家,、民族學家?guī)缀醵奸_始共同關心一個課題:要建立目前存在的民族、分支與隔離群的永生基因庫,。
這個課題,,正在被中國科學家攻克。隨著中國少數(shù)民族DNA庫在云南大學建成,,超過 8000份的少數(shù)民族DNA樣品保存在該校一間并不起眼的實驗室超低溫儲藏室里,。這是一個采集了除臺灣省外的中國所有省份,涵蓋除高山族外的54個少數(shù)民族的DNA樣本,,是目前國內(nèi)樣品量最大,、收集民族最齊全的基因庫,。
中國有56個民族和一些未識別群體,是世界上人類遺傳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然而這些資源正面臨著流失,、混雜和消失的危險。"中國少數(shù)民族DNA庫項目負責人肖春杰教授說,,云南省少數(shù)民族眾多,,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又使各民族之間長期隔離,形成了云南少數(shù)民族遺傳結構的多樣性和民族背景的單一性,。云南也因此成了中國乃至世界人類遺傳資源最豐富的地區(qū),。
少數(shù)民族基因是中華民族基因庫乃至世界人類基因庫的重要資源。"我們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南方藏緬語系人群的遺傳結構,,主要由北方遷入和南方土著群體不均等融合而成,證明了苗瑤語系人群的母系遺傳結構屬南方起源,,此外,,現(xiàn)代漢藏群體的祖先是大約一萬年前生活在黃河中上游的古人類。"肖春杰說,,這項研究首次系統(tǒng)揭示了云南25個少數(shù)民族Y-DNA(父系遺傳),、mtDNA(母系遺傳)和常染色體上共47個已知位點的基因頻率或單倍群頻率;發(fā)現(xiàn)7種新單倍群,;發(fā)現(xiàn)摩梭人的父系遺傳結構與云南藏族最接近,,而母系遺傳結構最接近麗江納西族,提出其形成原因可能是摩梭人母系社會中的走婚制度,,并確定了高血壓,、多指等疾病相關基因。
這個按照"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標準進行的項目耗時4年多,,通過對中國54個少數(shù)民族及遺傳病家系的血樣采集,,進行基因組DNA的提取標化保存,建立了中國少數(shù)民族DNA庫,,制定了兩部血樣采集DNA整理保存的國家技術規(guī)程,。同時,開展了遺傳多樣性及民族源流和遺傳病的基因研究,,在遺傳結構特點和民族源流方面,,進行了探索和揭示,并開展了基因診斷,、預防遺傳病研究,,對于中國人類遺傳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維護國家基因資源安全和區(qū)域健康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人類基因組計劃是美國科學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的,其計劃旨在闡明人類基因組30億個堿基對的序列,發(fā)現(xiàn)所有人類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體上的位置,,破譯人類全部遺傳信息,,揭開生命與疾病之謎,使人類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認識自我,。1990年,,這項耗資30億美元的計劃正式啟動。隨即,,英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日本、丹麥等國都以政府名義制定了類似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目前,,人類已肯定的單基因遺傳疾病和性狀已達6600多種,另外還有眾多的多基因遺傳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癌癥,、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以及至少3000多種不同方式的染色體異常引起的染色體病尚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