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日本《每日新聞》報道,,日本東北大學科學家近日利用大鼠實驗證實,,在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中,一種叫“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物質才是導致動脈硬化的真正“禍首”,。這種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經(jīng)過氧化之后形成的物質,,在整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中含量非常少。
以往的研究認為,,低密度脂蛋白(LDL)是一種脂蛋白粒子,,直徑約為18納米—25納米,負責在血液中將脂肪酸分子運載到全身供細胞使用,,在這些脂肪酸分子中就包括膽固醇,。如果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過高,,就會將過多的膽固醇運至動脈,造成動脈硬化,、心肌梗塞,、中風以及其他動脈疾病,因此二者結合而成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往往被稱為“壞膽固醇”,。
日本科學家首先將一種特殊的遺傳基因注入患有高血脂的大鼠體內(nèi),,這種基因可以讓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積存在大鼠的肝臟中。然后,,科學家選出一批這種大鼠,,在不減少其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的情況下,人為地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濃度降低到原來1/3左右,。
4周之后,,患有高血脂的普通大鼠身上產(chǎn)生動脈硬化的部位比實驗前增加了約4成,而被人為減少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大鼠動脈硬化的狀況則完全沒有惡化,。此外,,此種大鼠體內(nèi)促進動脈硬化的其他物質,如過氧化脂質等在血液中的濃度也出現(xiàn)了下降,。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中含有可以促成細胞膜形成的物質,,因此如果用藥物降低其濃度,很可能會危害人的健康,。而此次的研究成果證明,,如果能夠開發(fā)出只減少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治療方法,就可以安全地抑制動脈硬化的產(chǎn)生,。研究人員稱,,這種治療方法今后還可能用于預防緊急心梗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