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最近取得的體外,、離體和體內實驗結果能夠得到進一步研究的支持,γ分泌酶抑制劑(GSIs)將會在提高替莫唑胺(TMZ)對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化療效果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雖然TMZ聯(lián)合手術切除和放療可提高GBM患者2年生存率,,但是大多數(shù)患者的部分細胞仍可逃避治療,導致局部腫瘤復發(fā),。馬薩諸塞大學伍斯特分校Candace A. Gilbert及其同事稱,,GSIs之所以成為引人注目的臨床治療選擇,是因為早期研究發(fā)現(xiàn),,GSIs可通過阻斷Notch信號通路阻止膠質母細胞瘤細胞增長和神經球形成,,而Notch信號通路通常在膠質母細胞瘤細胞中呈過表達狀態(tài)。
Gilbert女士及其助手先前對來源于GBM患者神經球培養(yǎng)體系進行的單純TMZ和GSI用藥以及聯(lián)合用藥實驗發(fā)現(xiàn), 雖然單純GSI處理可降低Notch通路信號傳導和減少神經球形成,,但不能阻止GBM細胞增殖和次級神經球的形成; 單純TMZ與TMZ和 GSI合用均可達到類似的抑制初級神經球形成效果,,但與單純TMZ處理相比,聯(lián)合用藥處理的神經球恢復至較小的體積而且數(shù)量也較少; 另外, 將培養(yǎng)的神經球分離至單層細胞并重新接種,,經聯(lián)合用藥處理的細胞形成的次級神經球數(shù)量相對較少,,每個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神經球的細胞數(shù)量也較少。
進一步的體外聯(lián)合用藥實驗表明,,與單純應用TMZ相比,,只有在TMZ用藥24h后給予GSI,單劑量GSI才能夠減少神經球恢復和次級神經球的形成,。
當將藥物處理后的腫瘤細胞皮下注射于免疫低下小鼠后,,研究者在接種TMZ 和GSI處理細胞的小鼠中極少觀察到可觸及的腫瘤(腫瘤潛伏期43~96天),,而所有接種單純GSI處理細胞的小鼠均有腫瘤生長(潛伏期3~16天),幾乎所有接種單純TMZ處理細胞的小鼠也有腫瘤生長(潛伏期25~43天),。在另外一組免疫低下小鼠中,,皮下接種增長至150 mm3 的腫瘤細胞。(生物谷Bioon.com)